多面新宿:東京最大的鬧市區

社會 歷史

關東大地震後發展起來的新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變成一片荒涼的焦土。不過,戰爭結束5天後,黑市便開始形成,把這裡逐漸變成了東京最繁華的街區。

武藏野的雜木林中誕生的新宿站

東京最大的鬧市區,大名鼎鼎的新宿是與新宿站一起發展起來的。新宿站擁有吉尼斯世界紀錄,是「全球客流量最大(1天350萬人以上)的車站」。它在1885年作為日本鐵道品川線的車站呱呱墜地。當時有很多地方都反對火車站的建設,認為車站建好後,會吸走消費者的購買力。即便是新宿地區,從甲州街道的驛站發展而來的曾經的市中心內藤新宿(現在的新宿1、2丁目)居民也反對建設新宿站。因此,新宿站便建在了甲州街道和青梅街道之間一片遠離鬧市區的雜木林中。當時的日本鐵道品川線(現JR山手線),上下的乘客寥寥無幾,一般1天也就50人左右。到了下雨天,有時甚至空無一人。

1889年,甲武鐵道在新宿到立川之間開通了一條鐵路,就是現在的JR中央線。雖然兩條軌道都經過新宿站,但周圍依然是農田,放眼望去,一片武藏野的原生風景。車站出口只有東口。當時的新宿站,如果沒趕上火車,則需等上兩三個小時才能等到下一趟,所以乘客就只能去車站外的茶店歇腳。茶店外放著當時流行的鋪著紅毛毯的長凳,人們可以在這裡喝茶吃點心,打發時間。初夏時節,甚至還有人在這裡睡午覺。茶店有兩家,分別養了貉和狐狸,於是就得了貉茶屋和狐狸茶屋的名字。那種田園牧歌般的光景,任時間緩緩流逝的感覺,想想還真是羨煞今人啊。

同樣是1885年,著名的水果專賣店「高野」開了一家以蠶繭中間商和懷舊家居用品為主業,水果為副業的高野商店。高野與新宿御苑也頗有淵源。新宿御苑,是江戶時代內藤新宿地名的由來——是高遠3萬石大名內藤家的宅院。1872年作為植物試驗地再現繁華,1887年成功栽培出了網紋哈密瓜。高野從1920年起開始銷售這種網紋哈密瓜,逐漸轉型為高檔水果店。

裝載著貨物的馬車穿過青梅街道,大正時代的新宿(新宿歷史博物館藏)
裝載著貨物的馬車穿過青梅街道,大正時代的新宿(新宿歷史博物館藏)

關東大地震後,名店紛紛誕生

1923年發生的關東大地震給東京帶來了毀滅性打擊。但是位於東京西部的新宿卻受災較輕,於是地震後借機作為鬧市區發展壯大起來。1926年高野將店面改裝成西式風格,高野水果專賣店開業。明治末期搬遷到新宿的麵包店中村屋為許多藝術家和印度革命家提供過幫助。而以印度革命家親傳的菜譜為基礎烹製的咖喱,則是在1927年開業的咖啡廳裡開始供應。當時新宿有很多賣木炭的木炭店,紀伊國屋也是其中一家。著名作家田邊茂一從木炭店分出部分資產開了一家書店,也是在這個1927年。紀伊國屋2樓還開闢了畫廊,逐漸成為了東京城市文化的一大據點。

新宿地標伊勢丹百貨開業是在1933年。1935年伊勢丹吞併了隔壁的同行「Hotei屋」,將門店建築物合二為一,在中間的連接部分安裝了電動扶梯。之後世人都爭先恐後去伊勢丹,就為體驗一把坐電動扶梯的感覺。伊勢丹當時還有室內溜冰場,很多年輕人愛去,家長也愛帶著孩子去玩,一直都熱鬧非凡。放映進口片的電影館「武藏野館」和輕戲劇的紅磨坊新宿座也在此時問世,深受當時的新興階層上班族和學生的喜愛,場場都座無虛席。

下一頁: 從黑市到欲望之城

關鍵詞

關東大地震 東京 城市 咖哩飯 新宿 水果 新宿高野 書店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