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替悲劇受害者伸張正義並給予安慰――1983年「增額立委選舉」(1)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若林正丈 [作者簡介]

1983年,筆者以「臺灣政治觀察者」的身分,前往觀察所謂的「增額立委選舉」及臺北以外的選情注目地點。其中訪問羅東的方素敏女士競選總部時印象倍感深刻。

「觀察選舉」和成為臺灣政治觀察者的第一步

1983年底,我前往臺灣觀察12月3日投票的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所謂的「立法委員」,指的是在中華民國憲法中規定的「中央民意代表機構」(其他還有國民大會和監察院,任期皆為6年)之一立法院的議員,相當於臺灣的國會議員,任期為3年。如同後述,選舉的正式名稱相當冗長,一般通稱為「增額立委選舉」。

此選舉為「部分改選」。因為1948年在中國大陸選出的議員和1969年在臺灣舉行的「增補選」所選出的少數議員,並非此次的選舉對象,而是繼續行使職權,這次增設臺灣地區(後述的「自由地區」)和海外華僑的名額,以這些名額定期改選,所以稱為「部分改選」。

首次的「增額選舉」在1972年舉行,而任期3年的立委選舉在1975年舉行。1978年原本預定舉行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的選舉,但選舉前中美正式宣布建交,因此中止選舉,直至1980年底再次恢復,接著1983年又輪到任期3年的立委選舉。在之後的民主化過程裡,作為建立民主體制第一步的國民大會(1991年)和立法院(1992年)的全面改選為止,前者總計改選4次,後者總共舉行過7次的改選。這些選舉為臺灣政治劃下了一個時代,也就是所謂的「威權主義式的選舉」。

承前所述,此次選舉的正式名稱相當冗長,稱為「動員戡亂時期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立法委員增加名額選舉」。當我從這個冗長名稱理解到,此次選舉反映出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才是正統中國這樣表面上的說法;以及選舉這個制度也映照出當時的臺灣現實並進行修正時,同時理解到「部分改選」給反對力量(opposition)所帶來的選擇是機會,同時也帶來困境;選舉為執政黨帶來的好處以及潛在風險時,感覺到自己稍微理解了當時臺灣政治的框架。

回國後,立刻獲邀在時事通信12月20日的《世界週報》上撰寫「戒嚴令下的民主化緩步前行 臺灣立法院“增額選舉”的現場觀察」一文。

以筆名在《世界週報》上初次刊登選舉解說文章的首頁(筆者提供)
以筆名在《世界週報》上初次刊登選舉解說文章的首頁(筆者提供)

先前曾提到的矢吹晋老師,在他的現代中國研究會常來的會員裡,有一位我的大學學長星野元男先生,時任時事通信的資深記者,我想那篇文章的撰寫和刊登,就是經由他的引介而成。當時不知為何使用筆名「磯野新」,但這是我作為臺灣政治觀察者初次發表的文章。我已記不得當時為何使用筆名,不過恐怕是意識到臺灣尚在「戒嚴令下」的緣故吧。其實這個筆名之後還用過一次,這先按下不表,且待下回分解。

下一頁: 臺北的「公辦政見發表會」

關鍵詞

臺灣 研究 若林正丈 台湾 研究 若林正丈 研究 若林正丈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該臺灣研究所學術顧問。生於1949年。1974年獲得東京大學國際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該校社會學博士學位。1994年起任東京大學研究所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等職,2010年至2020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臺灣研究所所長。1995年4月-1996年3月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年4月-6月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著書有《臺灣的政治——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戰後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