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橄欖球之星──柯子彰:一位擔任日本代表隊隊長的臺灣選手的軌跡

運動 歷史 臺灣香港 生活

一青妙 [作者簡介]

首次在傳統橄欖球國家以外舉辦的日本世界盃橄欖球賽,主場國的日本隊打進前8強,亮眼的表現掀起了全國性的橄欖球熱潮,連臺灣觀賽者也為之感動。筆者以自身記憶回顧日本與臺灣的橄欖球發展。

從英國傳到日本,再跨海至臺灣

「橄欖球世界盃/日本晉級8強 寫歷史新頁」

日本隊首次闖進8強的壯舉,隔天臺灣報紙也大幅報導,臺灣還有人在社交媒體上寫道,自己從日本隊的英勇奮戰中獲得了勇氣。認識父親的臺灣長輩們,也傳來了祝賀的話語。

「ラグビー(Rugby)」的中文是「橄欖球」,臺語是「橄仔球(kan-ná-kiû)」。由於橄欖球形狀像是橄欖果實,所以用「橄欖」的中文來稱呼這項球類運動,若直譯則是「オリーブボール(olive ball)」,總讓人覺得似乎挺美味的。

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除了基礎建設和農業以外,還有許多從日本傳入並且留在臺灣的事物。其中之一就是「運動競技」,最具代表性的是棒球,而「橄欖球」也在同個時期,從日本南渡來臺。

1899年,橄欖球傳入日本。英國人Edward Bramwell Clarke從英國來到慶應義塾大學,擔任英語課程的新任教師,加上曾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體驗過橄欖球的Clarke的友人田中銀之助,在他們兩位的指導下,學生開始從事橄欖球這項運動。此為日本橄欖球的起源。

年輕時的Edward Bramwell Clarke(慶應義塾體育會蹴球部百年史)
年輕時的Edward Bramwell Clarke(慶應義塾體育會蹴球部百年史)

1901年日本首次舉行橄欖球比賽(中央左為Edward Bramwell Clarke,右為田中銀之助)(日本橄欖球協會提供「日本橄欖球數位博物館」刊載質料)
1901年日本首次舉行橄欖球比賽(中央左為Edward Bramwell Clarke,右為田中銀之助)(慶應義塾體育會蹴球部百年史)

而曾在慶應義塾大學做為學生學習橄欖球的松岡正男,於1913年左右前往臺灣教授橄欖球。出生於青森縣八戶市的松岡正男,受聘於臺灣總督府通信局,工作之餘,在臺北第一中學(現在的建國中學)主要以日本人學生為對象教授橄欖球。松岡正男之後也曾擔任戰前的報紙「時事新報社」的社長。

1904(明治37)年,松岡正男(中央)(慶應義塾體育會蹴球部百年史)
1904(明治37)年,松岡正男(中央)(慶應義塾體育會蹴球部百年史)

初期臺灣橄欖球隊的選手都是日本人,但不久後,由於在日本學過橄欖球的臺灣人增加,橄欖球文化也逐漸地在臺灣推展開來。這個時候登場的是,被稱為臺灣橄欖球之先驅的柯子彰(1910-2001)。

早稻田大學時代的柯子彰(臺灣公共電視「永遠的13號」記錄片)
早稻田大學時代的柯子彰(臺灣公共電視「永遠的13號」記錄片)

那是2003年的事了,訪問臺灣行程結束後的日本橄欖球協會名譽會長,也是橄欖球選手的日本前首相森喜朗,直奔臺北的淡水,為了前往柯子彰位於淡水的墓地。日本前首相森喜朗的父親・森茂喜和柯子彰同年出生,曾是早稻田大學橄欖球隊並肩作戰的隊友。他們兩人感情特別好,據傳柯子彰常到森茂喜家拜訪。柯子彰常勉勵青年時期的森喜朗,因此他非常仰慕柯子彰(參考金美齡女士的官方網站等)。

下一頁: 日本最年輕的代表隊主將

關鍵詞

臺灣 橄欖球 日本統治時期 早慶戰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一青妙HITOTO Tae簡介與署名文章

隨筆作家、女演員、牙醫。生於東京。父親是臺灣人,母親是日本人。幼年時期在臺灣度過,11歲起在日本生活。著書有《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2013年)、《我的箱子》(2012年)、《我的臺南》(2015年,三書均由聯經出版)。《我的臺南・東海岸》(2016年,新潮社)、《臺南》(2016年,新潮社)、《環島》(2017年,東洋經濟新報社)。擔任台南市親善大使、石川縣中能登町観光大使。以『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為原作改編成同名台日合作電影上映,在2019年3月時、以『我的箱子』為原作改編的舞台劇在台灣上演、本人也參與演出。還隨時通過部落格X(舊稱推特)發布訊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