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司馬文武曾言「我們無法等」──1982年夏,我與「黨外」相遇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1982年以文化人派遣身份訪臺進行學術論文發表,結識了當時的學者與黨外人士,返回東京後,又參加了黨外人士的「外交」聚會,親眼見證當時的臺灣反對勢力的炙熱運動。

在東京初次會見康寧祥一行人

我記得,的確是在返回東京的當天晚上,戴國煇先生打了通電話給我,說隔天早上要會見康寧祥、黃煌雄、張德銘這3名「黨外」的立法委員,若想一同出席,請到池袋的王子大飯店來。我當然非常開心地出門赴約。

康寧祥先生一行人,利用立法院夏季的休會期間訪美,回程時繞道日本。他們在美國會見了同情臺灣反對勢力的國會議員,也造訪智庫,並且前往數個城市,與當地的臺灣人組織進行交流活動。訪美期間,上述3人再加上時任監察委員的尤清,當時被稱為「黨外四人行」。這便是所謂「黨外」的外交活動。依我的後見之明,促成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的史蒂芬‧索拉茲(譯註:Stephen J. Solarz)訪臺,是他們此行最大的成果。

翻開康寧祥先生的回憶錄(《台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2013年)可以得知,當時他們在東京接觸日本的臺灣人團體,也訪問了過去戴國煇先生所任職的亞洲經濟研究所和NIRA(總合開發機構)等智庫。順帶一提,戴國煇先生於1976年轉往立教大學任教。

那天早上在王子大飯店,談話主要由他們和戴國煇先生進行,除了一開始將我介紹給他們之外,之後我只在一旁聽取談話。完全不記得當時談了什麼,我想應該是當時我無法進入他們談話的內容裡,因此也沒有什麼足以留下記憶或是筆記下來的緣故吧。雖說如此,但能實際見到活生生的人物,就是不一樣。在臺北會見江春男先生和謝明達先生之後,緊接著又「會見」了身處臺灣政治風暴裡的人物,可以說一切都剛開始,正在發生中。

標題圖片:「黨外雜誌」《八十年代》的知名政論家江春男先生(筆名司馬文武)和編輯的謝明達先生之名片(筆者攝影)

關鍵詞

臺灣 研究 若林正丈 台湾 研究 若林正丈 研究 若林正丈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