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司馬文武曾言「我們無法等」──1982年夏,我與「黨外」相遇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若林正丈 [作者簡介]

1982年以文化人派遣身份訪臺進行學術論文發表,結識了當時的學者與黨外人士,返回東京後,又參加了黨外人士的「外交」聚會,親眼見證當時的臺灣反對勢力的炙熱運動。

1982年夏天以「文化人派遣」的名目訪臺

首先從那個時隔2年的訪臺之旅談起。那個時候訪臺,是透過當時擔任交流協會(現在稱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總務部長的下荒地修二先生的幫忙,下荒地先生是我的大學學長,也是一位知華派(China school)的職業外交官。1980年夏天,我擔任總務省主辦的訪中團「通譯」,當時已經在北京跟他見過面;其後他一度從北京大使館回到外務省(譯註:相當於臺灣的外交部),而當時則派駐臺北,以交流協會的「文化人派遣」的名目,邀請我訪臺。

東京大學發出的「海外渡航承認書」(筆者提供)
東京大學發出的「海外渡航承認書」(筆者提供)

眾所皆知,交流協會是臺日斷交後,為了處理臺日間的「非官方關係」而成立的「民間機構」,其臺北事務所長相當於實際上的「大使」,根據我當時的理解,其「總務部長」屬於職業外交官的外派職等,事實上作為「大使館」的第二號人物,負責對應政治相關事宜。而下荒地先生積極地與臺灣政界接觸交流,其中也包含當時的「黨外」人士。

雖然稍微有些離題,由於參與了交流協會事業的一環,最近找到了留存在自己手上的一個文件,當中有一封東京大學發出的「海外渡航承認書」(照片)。我只是大學的助教,但當時算是「文部教官」(譯註:「文部省」教員之意,文部省相當於臺灣的教育部),也就是國家公務員的關係,必須取得這樣的許可,才能前往沒有邦交關係的臺灣。而為了獲得許可,必須接受官方要求寫一封切結書:「本人理解與臺灣無邦交之事實,此次渡航目的在於學術交流,不會接觸政府相關人士。」我記得這樣的習慣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之後由於國立大學法人化,也就完全沒有必要了。

下一頁: 首次在臺灣發表學術研究論文

關鍵詞

臺灣 研究 若林正丈 台湾 研究 若林正丈 研究 若林正丈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該臺灣研究所學術顧問。生於1949年。1974年獲得東京大學國際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該校社會學博士學位。1994年起任東京大學研究所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等職,2010年至2020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臺灣研究所所長。1995年4月-1996年3月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年4月-6月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著書有《臺灣的政治——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戰後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