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司馬文武曾言「我們無法等」──1982年夏,我與「黨外」相遇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若林正丈 [作者簡介]

1982年以文化人派遣身份訪臺進行學術論文發表,結識了當時的學者與黨外人士,返回東京後,又參加了黨外人士的「外交」聚會,親眼見證當時的臺灣反對勢力的炙熱運動。

「從黨外進入狀況」

1980年春,時隔7年再次拜訪臺灣,那時我仍在研究殖民地時期的臺灣史,但該次訪臺成為轉捩點,那時臺灣政治的巨輪開始轉動,我則逐漸受到其強大磁力牽引其中。其後,接續著1980年的訪臺之旅,1982年夏天的經驗,也在背後推了我一把。那年一到暑假,我便儘早訪臺(7月22日~8月5日),在其他活動的空擋,初次會見了「黨外雜誌」的政治評論家,親耳聽聞他們的主張;回國不久,我又在東京首次會見了當時「黨外」的著名政治家康寧祥先生。

所謂「黨外」,相當於目前執政的民主進步黨(民進黨,1986年成立)之前的反對勢力之總稱。1950年代,國民黨在臺灣確立了一黨獨裁體制,在此體制之下,雖然仍在戒嚴時期,但透過1950年代初期開始舉行的地方公職選舉,仍有少數採取非國民黨、甚至反國民黨立場的人當選。

在地方統治方面,國民黨不僅在各個縣市扶植數個「地方派系」,使其相互競爭,更透過派系,將各方人馬吸納入利益分配的網路,成功實行其統治戰略。不過在這些選舉當中,通常最少有大約15%的選票,是地方派系無法網羅的漏網之魚,也就是對體制不滿的選民,吸納這些不滿而成功登上政治舞台的人物,意味著「國民黨外部的人」,因此被稱為「黨外人士」。

其後進入1970年代,國會即使並未全面改選,但也開始舉行部分改選(也就是「增額選舉」),如此一來,增強了「黨外人士」之間的聯繫與合作,在每一次選舉活動裡,開始一步步地形塑政治反對勢力的樣貌。1979年「美麗島事件」的鎮壓,在某種意義上,是政府試圖阻止「黨外」前進步伐的政治行動。

但「美麗島事件」後,由於美國的關係,蔣政權仍然無法廢止選舉,經過1980年底的「增額選舉」和1981年的「地方選舉」,「黨外」再度復活之際,「黨外」這個詞語並非只是「國民黨的外部」之意,而是可以說已經成為某種政治集團的專有名詞,意味著一股臺灣獨特的反抗勢力。在英文報章雜誌上,亦書寫成“Tangwai”或是“Dangwai”。

現在回想起來,我便是在那個時間點,初次會見了康寧祥先生。我的臺灣政治研究的助跑方式,是從1982年夏天的經驗裡發展演變而成,因此或許可以說偏向某種固定的手法,那是從「黨外」,也就是從「反對勢力進入狀況」的手法。我要到很久之後才意識到──以結果來看──哎呀,原來自己是以這種方式從事研究。

下一頁: 1982年夏天以「文化人派遣」的名目訪臺

關鍵詞

臺灣 研究 若林正丈 台湾 研究 若林正丈 研究 若林正丈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該臺灣研究所學術顧問。生於1949年。1974年獲得東京大學國際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該校社會學博士學位。1994年起任東京大學研究所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等職,2010年至2020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臺灣研究所所長。1995年4月-1996年3月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年4月-6月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著書有《臺灣的政治——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戰後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