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與基督教:為什麼對 「信仰」漠不關心?

文化 歷史

石川明人 [作者簡介]

在日本,雖然基督教文化給人的印象是比較正面的,但信徒人數還不到總人口的1%。本文將回顧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歷史,思考日本人與基督教的關係。

人們追求的是可以推動日本發展的「教義」

19世紀中後期,禁教令解禁,基督教再次獲准在日本傳教,而這次大批來到日本的,是新教的傳教士。不過,當時日本的政治體制發生了急劇變化,現代化進程快速發展,人們對傳教士的期待無非是希望他們教授外國的知識和語言。傳教士也試圖將學問和語言教育作為向日本人傳教的敲門磚,雙方的需求彼此契合。然而,對於當時急於實現現代化的日本人而言,基督教無非是實現國家開化和發展的手段,說到底只是「西洋的文化」「別人的文化」。

從19世紀末開始,日本人按照Christianity這個英語詞的日文譯法,將過去按照葡萄牙語發音稱呼的「切支丹(或吉利支丹)」的那個宗教叫做了「基督教」。而church、mission和martyr分別被譯作了「教堂」「傳教」和「殉教者」。幾乎是在同一時期,religion被譯為「宗教」,並作為日語固定了下來。換而言之,這些詞的譯法都採用了「教」字,強調了teaching和instruction的意味。由此也可以推斷近現代的日本人希望向「基督教」和「宗教」尋求某種什麼東西。

當時日本的有識之士中,有人認為歐美國家是借助基督教維持國民道德,推動國家發展的,日本要想追趕他們,採用基督教是一個上策。日本著名大學之一早稻田大學的創始人大隈重信(1838-1922年)也曾將基督教評價為一種實現道德教化的手段,但最終還是僅僅將之視為「怪談奇談」,也就是虛構小說那樣的東西。當時的日本人尋求的是可以讓日本實現文明開化發展、具有現實意義的「教義」,僅僅是從「道德」和「教育」等特定的角度利用基督教的傾向非常明顯。

不過,日本人與基督教的接觸歷史實際上還非常短暫。正如前文所述,耶穌會來到日本是在1549年,僅僅過了60年左右就進入了禁教時代,之後大約260年間,日本一直嚴禁信仰基督教。19世紀中後期開始,新教和東正教也傳入了日本,但由於日俄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這些「西洋宗教」再次遭受打壓。「信教自由」在日本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保障,是在戰後新憲法開始施行的1947年之後。如此來看,我們也可以說,日本的平民百姓和基督教接觸的實際時間充其量只有150年左右。或許可以說,日本人對基督教展開冷靜的思考是從現在才開始起步。

標題圖片:在基督教堂舉行的婚禮(maayannmaayann / PIXTA)

關鍵詞

歷史 基督教 宗教

石川明人ISHIKAWA Akito簡介與署名文章

桃山學院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專攻宗教學、戰爭論。1974年生於東京。畢業於北海道大學文學系哲學科,取得該校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退學。文學博士。曾任該校研究所助手、助教,後任現職。著作有《基督教與日本人》(築摩新書,2019年)、《關於我們,戰爭人類》(創元社,2017年)、《基督教與戰爭》(中公新書,2016年)、《戰場的宗教,軍人的信仰》(八千代出版,2013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