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京都名店的艋舺人

生活 文化 歷史 觀光旅遊 音樂

七十多年前的京大臺籍生,歷經戰後的兵荒馬亂與民不聊生,六十多年來和京都人共同成長,為古都留下了一座古典音樂的殿堂。

位於鴨川旁、叡山電車出町柳站對面的「名曲喫茶柳月堂」,是筆者在京都最喜歡駐足停留的小角落。這家一樓是麵包店;二樓是喫茶店的複合式空間,常見客人買完麵包後安安靜靜地走上二樓,進入充滿昭和氛圍的「名曲喫茶」,享受與古典樂共處的一人時光。

欲進入以高級音響及數千枚唱盤服務客人的名曲喫茶內,必須遵守「私語禁止」的規定,而這也是我對這裡情有獨鍾的原因之一。除了無可挑惕的聆聽空間,對柳月堂之所以抱有一份特殊情感的關鍵,則是出身臺北的創業者——陳芳福先生。

臺灣化工業的先驅

談起陳芳福之前,必須先提臺北萬華(艋舺)車站外的「金義合行」。這棟三層樓的華麗洋樓至今依然健在,是臺北市內極具代表性的經典建築。早在1905年(明治38年)就設廠製造硝子(玻璃)的陳義塗,於1911年(明治44年)將店號改為「金義合」。事業有成的他相當重視子女的教育,長男芳鑄與京都帝國大學工學院出身的次男芳燦在戰後攜手拓展家族事業,除了早期的窯業之外,後來跨足塑化業,現今的「義芳化工」與「大洋塑膠」等企業皆為家族所有,對於戰後臺灣的工業發展有重大貢獻。

金義合行立面(C)lienyuan lee
金義合行立面(C)lienyuan lee

下一頁: 李登輝是同期生

關鍵詞

觀光 京都 京都大學 臺灣 臺北 日本統治時期 李登輝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京都 李登輝 日本統治時代 京都 李登輝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