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日本纖維業產開拓全新的國際市場
財經 社會 工作勞動 臺灣香港-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轉職契機: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10年期間做過12份工作的SU,從大學畢業後的第1份在日系百貨公司做客服管理,工作內容從基本的外國人退稅到整體服務品質的提升,但後來被主管要求改做樓管,因為沒意願而離職;第2份在流行趨勢公司做創意總監的特助,每天除了閱讀大量的外文時尚雜誌(中英日文)的各大最新文章,且須專門口述說給老闆聽,此工作模式,讓她的英日文比起在學生時代突飛猛進;第3份工作是三菱重工業,販售的商品為「發電機」,工作必須和日本人對應,累積了日文口譯的實力;第4份工作則是大東山珠寶,主要負責海外貿易,因為企業文化太傳統而離開;第5份工作是在IT產業任職業務,但由於試用期轉正職的考試內容為組裝桌上型電腦,組裝不出來而離開;第六份工作為UNIQLO臺灣第一間門市的開幕員工,通過了3000人的面試競爭,成為僅70人正式錄取的員工之一,從開幕期間專屬於試衣間的店員,到出賣場從事的門市人員,入社第6個月,轉調至店舖的VMD(視覺商品櫥窗設計),算是進入正式服裝業界的開端,但最後因害怕人生會過勞死而離職;第7份工作是在一間成衣廠,銷售對象為越南廠,期末考內容為直接製作一件衣服,因為不會做而放棄;第8份是智慧財產權的商標公司,這個工作是穩定的內勤工作,硬要說的話就是學會了很會用WORD檔的編輯及修正功能跟怎麼把握在訂便當時,唯一可以與辦公室間的人們交流的機會(不能與人講上幾句話的工作環境是真正感到該離開的原因);第9份工作終於又回到了「紡織產業」,在裕隆集團的母公司-「臺元紡織」工作,在臺元的4年間什麼都做,不管是原料(即衣服材質,例如:纖維、綿、麻等)、國外品牌代理、自營品牌等,可以說是一條龍的服務,穩紮穩打的訓練奠定日後創業的基礎。第10份工作,跨出臺灣來到了日本「黛安芬」,做的是GLOBAL MATERIAL DEVELOPMENT,1年後離職(在日本黛安芬正式宣示全球化的同時,卻也在體驗到周遭同組夥伴不斷求去,最後變成該素材開發TEAM的最後一名員工的第3個月,決定轉職)。第11份是日本圓編布廠,隸屬海外市場戰略TEAM,主要負責美國及華語市場,而在歷經來自於日本社長不合理的職權騷擾(POWER HARASSMENT)後,海外團隊4名員工同時離職。最後一份是澳洲WOOL MARK COPMANY(原:國際羊毛局),工作內容主要為教育與紡織產業供應鏈相關,卻因此發現了自己或許能替日本需要協助的紡織工廠給予一臂之力,決定瀟灑轉身離職並選擇創立了【RULE-LESS STUDIO】這間公司。
對於SU而言,這麼多的工作經驗中,臺灣的「臺元紡織」以及來日本的這幾份工作,對創業及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不管是語文或是文化差異上的思考層面。
由於是外國人並且擁有在不同國家但相同業界的體驗,因此更能夠發現日本人並未發現但存在市場中已久的問題。深刻體驗到日本製的紡織產業面臨到的窘境,好比日本擅於專業分工分業的背景,是為何歷經百年後也能保有相同技術的主要關鍵,但由於過度地劃分了所有的專業領域,導致在商業跟社會趨勢的變動中,長期以來對特定搭檔或廠商過份依賴。有時變成裹足不前甚至於被世界潮流脈動淹沒的原因。但也因為發現了這樣的問題,善長人際關係與慣於嗅出商機的臺灣人DNA,變成SU介入的武器,試圖在新的商業及數位時代,找出能把最古老的紡織產業與世界接軌的方法,化成一種少見的強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