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邁向政治研究之前的曲折道路──抵抗再次遇見的「知識真空」之引力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若林正丈 [作者簡介]

因現實種種的際遇,非一頭栽入臺灣政治的研究,卻實實在在地朝向此方向前進。

抵抗再次遇見的「知識真空」之引力

1980年2月到3月間的第二次訪臺,那次經驗對我往後轉向研究臺灣政治,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波麗路」舉行的餐會上,直接感受到剛發生美麗島事件後的社會氛圍(本系列第4回),而在高雄看晚報第一次獲知「林義雄省議員一家被殺事件」時大受衝擊,以及從葉石濤的談吐間感受到「臺灣現代史的豐饒原野」的存在(本系列第5回)等等,這些經歷讓我與1970年代初期──當時開始對「臺灣」感興趣,打開了自己的「臺灣」開關──的狀況一樣,重新讓人感知到那個將我纏住的「知識真空」仍然存在。

雖說如此,但也並非直接轉向,立即一頭陷入當代的臺灣政治研究。一旦回憶過去,許多故事更上心頭。因為有些事情而不得不抵抗那個「真空」的引力。在二度訪臺之後,1980年的秋天和1983年春天,我沒有前往臺灣,而是去了中國。前一段旅程,因收到當時所屬單位(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的教授請託,擔任日本政府總理府派遣訪中青年團的團長,以「通譯」的身份隨行。對我而言,那剛好是1970年以來相隔10年的中國訪問。而後一段旅程,我則是以日本學術振興會的派遣研究員身份,在廈門大學待了3個月之久。擔任「通譯」時,我的中文會話能力還有點不自然,但在廈門的3個月,終於進步到勉強可以使用無礙的程度。現在回想起來,像這種短期時間,我常常獲准離開工作崗位進行其他事務,實在非常感謝我在那時服務的中文教室的老師們。

坦白說,當時我有點著急,因為大學助手不可能當一輩子。不用等到勸我「反攻大陸」(轉換到中國研究)的那位前輩來告訴我,當時情況其實更加嚴峻,因為1980年春天,我的次子出生。不過我當時能做的只是將以往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書出版,申請取得博士學位一途而已。

我第一篇以活字印刷的論文是,刊載於1975年雜誌《思想》(岩波書店)4月號的「『臺灣革命』與第三國際――關於臺灣共產黨的成立與重組――」,那是亞洲研究所的戴國煇老師所介紹,囑咐我寫一篇文章介紹碩士論文的核心精髓。雖然文稿被退回兩次,但對撰寫文章來說,是個很好的學習經驗。在位於東京板橋區邊緣的廉價公寓裡收到雜誌時,我和家人都很開心。

《思想》1975年4月號(筆者攝影)
《思想》1975年4月號(筆者攝影)

下一頁: 完成博士論文,擔任香港總領事館專門調查員,升等為助教授

關鍵詞

臺灣 研究 若林正丈 台湾 研究 若林正丈 研究 若林正丈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該臺灣研究所學術顧問。生於1949年。1974年獲得東京大學國際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該校社會學博士學位。1994年起任東京大學研究所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等職,2010年至2020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臺灣研究所所長。1995年4月-1996年3月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年4月-6月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著書有《臺灣的政治——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戰後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