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村泰治――一位緣牽臺日的實業家軌跡

生活 歷史 臺灣香港 文化

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的林森北路一帶,戰後長年以來成為臺北代表性的娛樂場所。不過那樣的光景已成為過去,現在此區的旅館和餐廳雲集,旅客很多。本文將介紹此區域的開發,以及規劃營造時的背景,甚至和東京的某區域住宅有所關聯。

關東大震災與上北澤

木村泰治參與營造大正町之後,經過了大約10年的歲月,在1923(大正12)年9月1日,首都圈遭逢了巨大震災。災後不久組閣的第2次山本權兵衛內閣,在該月27日設置了帝都復興院,曾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以兼任內務大臣的方式就任該院總裁。

此時,木村收到了可以說是老友的後藤新平的聯絡,接著他把在臺灣累積的財富帶往東京,設立了「第一土地建物會社」,繼臺北市大正町之後,他決意參與新住宅區的建設。

木村所選擇的地區是東京世田谷區的上北澤。第一土地建物會社首先購入土地,開始整理。此與關東大震災後的復興計劃有所關聯,在上北澤的住宅區採用了各種嘗試。

其中,我們可以注意到上北澤的道路配置。該區的道路配置與大正町相同,翻開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兩者都設置主幹道,並在兩側排列著巷弄。換言之,可以看見道路配置就如動物的「肋骨」一般,由主幹道向外排列開展。

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時常可以見到格狀區塊的規劃,這是為了防止常見於亞熱帶的瘟疫蔓延,因此規劃大正町時,考慮到通風和日照是否良好,主幹道連結南北,巷弄則成直角交錯;而上北澤的規劃,則呈現若干差異,此處中心線的主要幹道稍向西傾,巷弄也傾斜交錯其中。

同時也要注意到一點,那就是建設上北澤的資金源自於臺灣。換言之,在臺灣的大正町等等開發事業中所獲得的利益,投入了帝都東京的復興建設。

日本在臺灣建造的建築物和基礎建設,的確是眾所皆知,不過在戰前時期,臺灣的企業投資日本本土,並建造住宅區域的狀況,可說唯此一例。若從這個角度來仔細觀察,上北澤就會浮現出不同的樣貌。

南華大學陳正哲教授專研木村泰治和臺灣土地建物會社,他將上北澤該區域視為歷史文化的遺產,並倡導向後世傳達的歷史意義,接著他以「生活遺產」的表現方式,主張臺日雙方都應該仔細關注先人遺留下來之物,並且詳實紀錄之。

昭和6年左右的大正町。當時的經驗可以連結到上北澤的櫻花街道區域(取自《舊照片述說臺灣日本統治時期的50年》)
昭和6年左右的大正町。當時的經驗可以連結到上北澤的櫻花街道區域(取自《舊照片述說臺灣日本統治時期的50年》)

下一頁: 櫻花街道背後的歷史

關鍵詞

櫻花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林森北路 上北澤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林森北路 日本統治時代 林森北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