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村泰治――一位緣牽臺日的實業家軌跡

生活 歷史 臺灣香港 文化

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的林森北路一帶,戰後長年以來成為臺北代表性的娛樂場所。不過那樣的光景已成為過去,現在此區的旅館和餐廳雲集,旅客很多。本文將介紹此區域的開發,以及規劃營造時的背景,甚至和東京的某區域住宅有所關聯。

新興住宅區「大正町」的誕生

大正町的街道,相對於南北連接的道路,巷道則是呈直角與其交叉,形成格狀區域。巷道從縱貫鐵路的線路開始,向北依序命名為一條通、二條通、三條通……。據傳這些都是由木村在地圖上親手繪製。

貫穿中央的主要幹道稱為「大正町通」,而巷弄裡僅有「四條通」較為寬廣(現在的長安東路)。兩者交匯處聳立著日本聖公會的教堂,該教堂目前還留有當時的樣貌,已成為臺北的市定古蹟。

現在的長安東路在日本統治時期,稱四條通。原本的日本聖公會臺北大正町教堂,現在仍留有當時的樣貌(筆者攝影)
現在的長安東路在日本統治時期,稱四條通。原本的日本聖公會臺北大正町教堂,現在仍留有當時的樣貌(筆者攝影)

住宅內部的隔間也按照一定的基準設置,其中,特別貫徹實行屋內的供水排水管理。此外更種植了行道樹,也很重視排水溝的設置與整備。

此住宅區廣獲好評,口耳相傳之下,希望入住的申請如潮水般湧至。許多是臺灣總督府的官吏和財界人士,後來以「接受內地式的生活方式」為條件,讓臺灣人和外國人也獲准居住於此(已故的演員E. H. Erick和已故岡田真澄兩兄弟,就與丹麥人的母親在此度過了幼年時期)。

而且,木村的目標在於建造「讓日本人能夠以日本人方式生活的街區」,所以更留下了在大正町通種植櫻花(染井吉野品種)的一段軼事。不過由於該品種與亞熱帶的氣候水土不服,不久都凋零枯萎了。

下一頁: 隨戰敗而消滅的大正町與現況

關鍵詞

櫻花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林森北路 上北澤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林森北路 日本統治時代 林森北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