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村泰治――一位緣牽臺日的實業家軌跡

生活 歷史 臺灣香港 文化

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的林森北路一帶,戰後長年以來成為臺北代表性的娛樂場所。不過那樣的光景已成為過去,現在此區的旅館和餐廳雲集,旅客很多。本文將介紹此區域的開發,以及規劃營造時的背景,甚至和東京的某區域住宅有所關聯。

讓人興起定居於新領土臺灣的念頭

筆者在採訪調查時,找到一本應該可以說是木村自傳的書籍,書名為《地天老人一代記》。此書中有個叫做「造鎮時代」的條目,記載了大正町附近一帶開發時,不為人知的諸多軼事。

1911(明治44)年8月26日,臺灣遭逢前所未有的狂風暴雨,此時臺灣南部受到重創,不僅連結島嶼南北的縱貫鐵路多處中斷,臺北的河川也氾濫成災,洪水淹沒街道。

臺灣總督府盡全力搶救災情,木村也參與其中,而參與救災便成為了整頓大正町的契機。

當時居住在臺灣的「內地人」,以混雜的型態生活在臺灣人居住的區域裡,因為有衛生觀念和生活習慣上的差距,許多時候居民都處於惡劣的環境之中。事實上,瘧疾等等疾病四處蔓延,人們時常面臨著亞熱帶特有疾病的威脅。所謂的「新天地」,不過是徒有虛名。

此外,當時治安也不平穩,出身於日本本土的人數極少,大多抱持著不安的心情。因此大半的人都想,若能在臺灣發財,即刻就要啟程返回日本的故鄉,幾乎沒有人想定居臺灣。

木村相當憂慮這樣的狀況,決定要建設讓人們想要定居臺灣這塊土地的住宅區。1912(大正元)年,木村在臺北市東北部購入了10萬坪的空地。即是新的住宅預定區。

木村的行動非常迅速,所幸也受到臺灣總督府和財界的支援,於是他開始著手進行新住宅區域的整備。特別是身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一般認為他與木村的想法一致,在後藤任內,曾為新聞記者的木村數次傳達自己的構想,並向後藤說明計畫的必要性。

日本統治時期的地圖。家屋配置考慮到格調、美感與便利性,廣受矚目(赤星光雄先生提供)
日本統治時期的地圖。家屋配置考慮到格調、美感與便利性,廣受矚目(赤星光雄先生提供)

下一頁: 新興住宅區「大正町」的誕生

關鍵詞

櫻花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林森北路 上北澤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林森北路 日本統治時代 林森北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