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村泰治――一位緣牽臺日的實業家軌跡

生活 歷史 臺灣香港 文化

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的林森北路一帶,戰後長年以來成為臺北代表性的娛樂場所。不過那樣的光景已成為過去,現在此區的旅館和餐廳雲集,旅客很多。本文將介紹此區域的開發,以及規劃營造時的背景,甚至和東京的某區域住宅有所關聯。

不為人知的戰前高級住宅區

若打開臺北市地圖,可以看見市內有許多公園,現在稱為「林森公園」的綠地,也是其中之一。日本統治時期,此地設有三橋町公墓,這一帶名為「三板橋(Sanbankyo)」,第7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Akashi Motojiro)和第3任臺灣總督乃木希典(Nogi Maresuke)的母親乃木壽子(Hisako,舊姓長谷川)的墓地,就位於這個區域。

本文要介紹的是,位於這塊綠地南側的區域,那裡直至戰爭結束為止,都被稱為「大正町」,當時出生於日本本土的人與其子嗣被稱為「內地人」,他們便群居於此高級住宅區,遠近馳名。

著手開發此地的,是一位名為木村泰治(Kimura Taiji)之人。他出身於秋田縣大館,在文豪二葉亭四迷的勸進之下,成為新聞記者;後經由曾任《臺灣日報》主筆的内藤湖南引介,於日本統治臺灣不久的1897(明治30)年底,遠渡來臺。

木村泰治參與臺灣各地的都市計畫。記者時期曾與兒玉源太郎、後藤新平、新渡戶稻造有深交(福島岳温泉木村家提供)
木村泰治參與臺灣各地的都市計畫。記者時期曾與兒玉源太郎、後藤新平、新渡戶稻造有深交(福島岳温泉木村家提供)

其後,木村成為《臺灣日日新報》的總編輯,在各領域廣泛地進行新聞採訪活動,之後參與設立「臺灣土地建物會社」,進入實業界。該社參與基隆港和高雄新市鎮的營造等等事業,其中許多都由木村親手籌辦。1937年(昭和12)年,他為臺北商工會議所的設立四處奔走,成立後更擔任該會會長。

讓人興起定居於新領土臺灣的念頭

筆者在採訪調查時,找到一本應該可以說是木村自傳的書籍,書名為《地天老人一代記》。此書中有個叫做「造鎮時代」的條目,記載了大正町附近一帶開發時,不為人知的諸多軼事。

1911(明治44)年8月26日,臺灣遭逢前所未有的狂風暴雨,此時臺灣南部受到重創,不僅連結島嶼南北的縱貫鐵路多處中斷,臺北的河川也氾濫成災,洪水淹沒街道。

臺灣總督府盡全力搶救災情,木村也參與其中,而參與救災便成為了整頓大正町的契機。

當時居住在臺灣的「內地人」,以混雜的型態生活在臺灣人居住的區域裡,因為有衛生觀念和生活習慣上的差距,許多時候居民都處於惡劣的環境之中。事實上,瘧疾等等疾病四處蔓延,人們時常面臨著亞熱帶特有疾病的威脅。所謂的「新天地」,不過是徒有虛名。

此外,當時治安也不平穩,出身於日本本土的人數極少,大多抱持著不安的心情。因此大半的人都想,若能在臺灣發財,即刻就要啟程返回日本的故鄉,幾乎沒有人想定居臺灣。

木村相當憂慮這樣的狀況,決定要建設讓人們想要定居臺灣這塊土地的住宅區。1912(大正元)年,木村在臺北市東北部購入了10萬坪的空地。即是新的住宅預定區。

木村的行動非常迅速,所幸也受到臺灣總督府和財界的支援,於是他開始著手進行新住宅區域的整備。特別是身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一般認為他與木村的想法一致,在後藤任內,曾為新聞記者的木村數次傳達自己的構想,並向後藤說明計畫的必要性。

日本統治時期的地圖。家屋配置考慮到格調、美感與便利性,廣受矚目(赤星光雄先生提供)
日本統治時期的地圖。家屋配置考慮到格調、美感與便利性,廣受矚目(赤星光雄先生提供)

新興住宅區「大正町」的誕生

大正町的街道,相對於南北連接的道路,巷道則是呈直角與其交叉,形成格狀區域。巷道從縱貫鐵路的線路開始,向北依序命名為一條通、二條通、三條通……。據傳這些都是由木村在地圖上親手繪製。

貫穿中央的主要幹道稱為「大正町通」,而巷弄裡僅有「四條通」較為寬廣(現在的長安東路)。兩者交匯處聳立著日本聖公會的教堂,該教堂目前還留有當時的樣貌,已成為臺北的市定古蹟。

現在的長安東路在日本統治時期,稱四條通。原本的日本聖公會臺北大正町教堂,現在仍留有當時的樣貌(筆者攝影)
現在的長安東路在日本統治時期,稱四條通。原本的日本聖公會臺北大正町教堂,現在仍留有當時的樣貌(筆者攝影)

住宅內部的隔間也按照一定的基準設置,其中,特別貫徹實行屋內的供水排水管理。此外更種植了行道樹,也很重視排水溝的設置與整備。

此住宅區廣獲好評,口耳相傳之下,希望入住的申請如潮水般湧至。許多是臺灣總督府的官吏和財界人士,後來以「接受內地式的生活方式」為條件,讓臺灣人和外國人也獲准居住於此(已故的演員E. H. Erick和已故岡田真澄兩兄弟,就與丹麥人的母親在此度過了幼年時期)。

而且,木村的目標在於建造「讓日本人能夠以日本人方式生活的街區」,所以更留下了在大正町通種植櫻花(染井吉野品種)的一段軼事。不過由於該品種與亞熱帶的氣候水土不服,不久都凋零枯萎了。

隨戰敗而消滅的大正町與現況

由於戰敗,日本人相繼離開臺灣。臺灣被納入中華民國的統治之下,「大正町」的名稱也走入歷史。日本人擁有的財產,無論公有還是私有,都被視為敵方資產,遭到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政府接收。大正町的住宅也權充為從中國來臺的官吏等人之住所。

其後,林森北路一帶的娛樂事業,聲名遠播,特別被認為是日本商人聚集的場所。因此,圍繞著此區域的樣貌也產生了變化。現在,木造平房的住宅大半已改建,幾乎沒有留下痕跡。

但至今仍沿用日本統治時期所命名的巷道名稱,雖然只是俗稱,並非正式地名,但現在仍用中文表記稱「五條通」(原為「五条通り」)和「七條通」(原為「七条通り」)等等,使用日本統治時期的名稱。

三板橋公墓(現為林森公園)裡,留有第7代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墓地。其墓地鳥居現仍留存當地(筆者攝影)
三板橋公墓(現為林森公園)裡,曾有第7代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墓地。其墓地鳥居現仍留存當地(筆者攝影)

關東大震災與上北澤

木村泰治參與營造大正町之後,經過了大約10年的歲月,在1923(大正12)年9月1日,首都圈遭逢了巨大震災。災後不久組閣的第2次山本權兵衛內閣,在該月27日設置了帝都復興院,曾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以兼任內務大臣的方式就任該院總裁。

此時,木村收到了可以說是老友的後藤新平的聯絡,接著他把在臺灣累積的財富帶往東京,設立了「第一土地建物會社」,繼臺北市大正町之後,他決意參與新住宅區的建設。

木村所選擇的地區是東京世田谷區的上北澤。第一土地建物會社首先購入土地,開始整理。此與關東大震災後的復興計劃有所關聯,在上北澤的住宅區採用了各種嘗試。

其中,我們可以注意到上北澤的道路配置。該區的道路配置與大正町相同,翻開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兩者都設置主幹道,並在兩側排列著巷弄。換言之,可以看見道路配置就如動物的「肋骨」一般,由主幹道向外排列開展。

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時常可以見到格狀區塊的規劃,這是為了防止常見於亞熱帶的瘟疫蔓延,因此規劃大正町時,考慮到通風和日照是否良好,主幹道連結南北,巷弄則成直角交錯;而上北澤的規劃,則呈現若干差異,此處中心線的主要幹道稍向西傾,巷弄也傾斜交錯其中。

同時也要注意到一點,那就是建設上北澤的資金源自於臺灣。換言之,在臺灣的大正町等等開發事業中所獲得的利益,投入了帝都東京的復興建設。

日本在臺灣建造的建築物和基礎建設,的確是眾所皆知,不過在戰前時期,臺灣的企業投資日本本土,並建造住宅區域的狀況,可說唯此一例。若從這個角度來仔細觀察,上北澤就會浮現出不同的樣貌。

南華大學陳正哲教授專研木村泰治和臺灣土地建物會社,他將上北澤該區域視為歷史文化的遺產,並倡導向後世傳達的歷史意義,接著他以「生活遺產」的表現方式,主張臺日雙方都應該仔細關注先人遺留下來之物,並且詳實紀錄之。

昭和6年左右的大正町。當時的經驗可以連結到上北澤的櫻花街道區域(取自《舊照片述說臺灣日本統治時期的50年》)
昭和6年左右的大正町。當時的經驗可以連結到上北澤的櫻花街道區域(取自《舊照片述說臺灣日本統治時期的50年》)

櫻花街道背後的歷史

今日的上北澤,以櫻花街景之美聞名。如前所述,木村泰治在打造大正町時,於中央幹道兩旁種植了櫻花,這是景觀設計的意識下所做的規劃,但染井吉野品種的櫻花與臺灣氣候水土不服,無法生存。不過木村也將櫻花帶到了下北澤。

總而言之,木村在下北澤實現了他在臺灣無法完成的理想。此外,木村之後再度將染井吉野品種的櫻花帶到臺灣。經過了大正町的失敗,他將苗種帶往臺北近郊位於較高海拔的草山(現在的陽明山),這次終於種植成功,現在的陽明山已成為臺灣屈指可數的著名賞櫻景點。

最後,我想要介紹木村的另一個面貌。木村是位著名的愛犬人士,他不僅留下論文書寫關於臺灣特有種的臺灣黑狗,更解開了忠犬八公的血統之謎,並出資贊助製作忠犬銅像,深入參與其中。

木村泰治因調查忠犬八公的血統而為人所知(福島岳温泉木村家提供)
木村泰治因調查忠犬八公的血統而為人所知(福島岳温泉木村家提供)

翻開戰前的紳士名人錄,可以看見木村被記述為「具有文人氣息般之人」。不僅在都市開發上功績顯著,若得知他愛狗成性的一面,更加引人興味。

此外,戰後從臺灣被遣返的日本人,在臺灣留下了私有財產,木村也多方參與要求日本政府賠償損失的請願運動。包含這個層面,若從一位「人物」的角度來考察臺日關係史,將使臺灣浮現出充滿魅力的不同樣貌。

現今的上北澤和陽明山(原來的草山),美麗櫻花滿佈,每到季節,賞櫻的遊客大舉湧入。不知在天國的木村現在會以何種表情,眺望著那個風景?

標題圖片:日本統治時期稱為「大正町」的住宅區。戰後的「大正町通」以歷任國民黨主席的林森之名,改稱「林森北路」(片倉真理攝影)

櫻花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林森北路 上北澤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林森北路 日本統治時代 林森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