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的音樂播放機第一代隨身聽「WALKMAN」是怎樣誕生的?

社會 文化 生活 音樂 技術

品川育 [作者簡介]

索尼總公司1樓的展區牆上裝飾的第一代WALKMAN「TPS-L2」(2019年6月攝影)
索尼總公司1樓的展區牆上裝飾的第一代WALKMAN「TPS-L2」(2019年6月攝影)

40年前的1979年7月1日,隨身聽「WALKMAN」誕生了。

近年來,許多人或付費下載音樂,或通過YouTube和免費的串流媒體等方式在手機上聽音樂,可是最早創造出「音樂隨行」這種娛樂模式,並將之推廣到全球的,卻是索尼的「WALKMAN」。

讓我們通過當時的報紙和說明書 ,來了解在音樂的欣賞方式上引發革命的「第一代」,以及在全球掀起風潮的「第二代」。

「WALKMAN」的創意源自「工程師的改造」?

第一代WALKMAN「TPS-L2」。價格為33000日圓
第一代WALKMAN「TPS-L2」。價格為33000日圓

第一代「WALKMAN」發售時的說明書。採用了雜誌式的設計風格,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功能說明
第一代「WALKMAN」發售時的說明書。採用了雜誌式的設計風格,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功能說明

第一代「WALKMAN」發售時的宣傳報導資料。「就像隨身攜帶的收音機一樣,隨時隨地享受音響」——這樣的說明向我們講述著過去並沒有隨身攜帶卡帶聽音樂的文化
第一代「WALKMAN」發售時的宣傳報導資料。「就像隨身攜帶的收音機一樣,隨時隨地享受音響」——這樣的說明向我們講述著過去並沒有隨身攜帶卡帶聽音樂的文化

第一批第一代「WALKMAN」的產量只有3萬臺。之所以如此保守,似乎是因為當時公司並不確定能否暢銷。在那個將「聽音樂=在客廳用音響聽」作為常識的時代,對於索尼而言,提出一種全新的理念或許也是一種探索吧。

第一代是在面向新聞報導機構銷售的採訪用便攜答錄機「Pressman」的基礎上開發而成的。按照索尼官方網站的介紹,時任名譽董事長的井深大希望出差途中在飛機上也能享受音樂,於是技術人員將Pressman改造成了「WALKMAN」,但關於它的誕生,其實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

當年開發團隊的負責人黑木靖夫擁有「WALKMAN之父」的美譽,在他的著作中有這樣一段逸聞。

其實真相是,一開始並沒有明確的意圖要把「WALKMAN」這種機器作為商品推向市場。它是年輕工程師們為了好玩做出來的東西,磁帶答錄機事業部的商品策劃單子裡原本並沒有這款商品,也就是不在計畫之內。但正因為如此,「WALKMAN」的故事才更加有趣。

出處:摘自《「WALKMAN」流策劃術》

在針對開發技術人員大曾根幸三的採訪報導中,也介紹了相同的故事,工程師們為了好玩改造的機器引起了高層的注意——或許這比較接近前線人員所見的開發「真相」。至少筆者相信是這樣。第一代的開發週期只有4個月左右,短得令人驚訝。雖說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Pressman,但這麼短的產品化週期在當時依然是十分罕見的。

把Pressman(左)和第一代「WALKMAN」(右)放在一起,會發現外形和按鈕布局非常相似
把Pressman(左)和第一代「WALKMAN」(右)放在一起,會發現外形和按鈕布局非常相似

第一代發售前夕,索尼公司在明治公園內舉辦了一場媒體推介活動,當時給記者每人發了一臺「WALKMAN」,內有已經錄好解說詞和音樂的卡帶,整個活動與卡帶播放節奏同步進行。目的是要讓記者們第一次親身體驗「音樂隨行」
第一代發售前夕,索尼公司在明治公園內舉辦了一場媒體推介活動,當時給記者每人發了一臺「WALKMAN」,內有已經錄好解說詞和音樂的卡帶,整個活動與卡帶播放節奏同步進行。目的是要讓記者們第一次親身體驗「音樂隨行」

「WALKMAN」上市第一個月,賣得不溫不火,但過了兩個多月,第一批生產的3萬臺就銷售告罄,成為了暢銷產品。

進入新年之後,人們渴望「WALKMAN」的熱情依然沒有降溫。1980年4月3日的日經產業新聞報導稱「大賣特賣,意外驚喜——月產兩萬臺仍供不應求」。發售7個月的累計銷售量高達約14萬臺,不過考慮到之後出現的社會現象級的超級狂潮,這只能算是小小的序章。

1981年1月10日的日經新聞捕捉到一名在大學入學考試考場內用耳機聽音樂的考生的身影,刊登了一篇題為《緊張中的一分悠閒——驚現「WALKMAN」女學生」》的報導。

由於「WALKMAN」在年輕人中大受歡迎,所以黑木先生在著作中寫道,「成年人們批判『WALKMAN』是排外式自我陶醉的工具,我開始擔心孤獨的人群會擴大」。

下一頁: 在海外市場打響名聲的第二代「WM-2」

關鍵詞

iPhone 索尼 音樂 隨身聽 Walkman

品川育SHINAGAWA Ikuo簡介與署名文章

2000年進入某大型IT出版社工作。曾供職於雜誌編輯部,創辦過1500萬PV級的網路新媒體,後來獨立。在近20年的時間裡,始終不懈追趕國內外的技術發展及其周邊商業機遇。近年來對深度學習等AI技術和傳統行業的產業變革產生興趣,一直在進行相關採訪活動。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