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臺航路與〈バナちゃん節〉──臺灣香蕉讓日人愛上香蕉

生活 歷史 觀光旅遊 飲食 臺灣香港

目前在日本的超市幾乎看不到臺灣產的香蕉。然而,日本人開始進口香蕉至熱愛香蕉,和臺灣有著深厚的淵源,此緣由幾乎隨著臺灣香蕉的淡出而被人遺忘。

臺灣香蕉在日本衰退之因

從基隆港出發,於門司港下船的東西,可不只有人。

香蕉裝船一幕(臺農發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香蕉裝船一幕(臺農發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當年在日本被視為高級水果的夢幻逸品,臺灣香蕉,便是其中一員。香蕉在臺灣的基隆港被運上船時還是未熟透的青綠色,一直到抵達門司港下貨時都還留有幾分青綠,接著從市場批發到門司或者對岸下關的水果店。所以那時候在門司跟下關的水果店地下室裡,都還有用來催熟香蕉的房間,把青綠色的香蕉放到地下催熟室裡,用木板蓋住放上冰塊,再從下方生火調整催熟室的溫度,催熟香蕉。不過也有一些香蕉在下船時就已經熟透出現黑斑,必須盡快出貨賣掉。由此催生而出的就是「香蕉大叫賣」,以主題曲〈バナちゃん節〉招攬客人,連說帶唱,接著喊價砍價攻陷顧客。這種獨特的販賣方式已成為門司港的招牌,後來更由於電影〈男人真命苦〉中寅次郎的一段香蕉叫賣,而打開在全日本的名氣。

香蕉裝箱一幕(臺農發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香蕉裝箱一幕(臺農發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接下來,1942(昭和17)年關門鐵路隧道開通,二次大戰後的1958(昭和33)年時,全球首座海底馬路隧道於關門海峽誕生,從此以後,從九州前往本州再也不需要經過門司港。於此同時,門司港也已失去了身為港口的耀眼光芒。隨著物流系統日漸發達,熟透的黑香蕉抵達門司港的模樣,早已不復存在。

筆者還小的時候,每次去住在門司的祖父母家裡玩時,總看得到香蕉。可能是普通的香蕉,或者像冰淇淋那樣冷凍的香蕉,總之,那裡總會有香蕉。小學放暑假時的某一天,祖父家附近的百貨公司辦活動,我抽中了獎品,是一臺隨身聽,背面寫著小小的「Made in Taiwan」。祖父看到這行字,告訴我他以前在太平洋戰爭時,曾經由臺灣搭船到菲律賓,那時候在臺灣運上船的香蕉好吃得不得了,從此他就非常愛吃香蕉。這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意識到「臺灣」的時刻,而聽完祖父的故事,讓我一直以為那時候祖父母家裡的香蕉也都是臺灣產的,但事實上現在想想,那些香蕉應該是來自其他產地才對,因為那時候在日本流通的臺灣香蕉已然稀少且變得相當昂貴,不是一般老百姓隨時能買的商品。

話又說回來,以前只要提到香蕉就會想到臺灣貨,但現在臺灣香蕉卻不再流通於日本,這是為什麼呢?為了讓臺灣農產品成為通行於全球的國家品牌,2016年時成立了致力生產、加強輸出的「臺農發股份有限公司」,在這裡工作的內田直毅就是負責在日本推廣行銷臺灣香蕉。筆者向他請教了臺灣香蕉的現況與展望。

內田表示,最重要的因素是1963年香蕉進口鬆綁後,厄瓜多與菲律賓產的香蕉搶走了臺灣香蕉的位置。臺灣香蕉跟菲律賓等其他產地相比有幾個缺點,如生產成本較高,農業規模較小,且容易受到颱風影響,使得品質與產量供應容易不穩。再加上其他產地的香蕉品質愈來愈好,好吃程度已不輸臺灣香蕉,也是另外一個因素。目前除了厄瓜多與菲律賓之外,還有秘魯、越南、墨西哥、泰國等產地盤據了進口市場,臺灣香蕉的佔有率掉到只剩下0.1%。

下一頁: 試圖以雲林產「烏龍種」香蕉重新打開臺灣香蕉的市場

關鍵詞

臺灣 香蕉 門司港 香蕉大叫賣 內臺航路 台湾 門司港 門司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