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臺航路與〈バナちゃん節〉──臺灣香蕉讓日人愛上香蕉
生活 歷史 觀光旅遊 飲食 臺灣香港-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經由臺日船班運往日本的臺灣產香蕉
福岡縣北九州市門司區。
這裡看得到對岸的山口縣下關市。奔流於其間的海峽,從下關取「關」,門司取「門」,兩字合併稱「關門海峽」,並有關門大橋與關門隧道連接本州與九州。但事實上,門司港最繁榮的日子,是關門海峽上還沒有橋也沒有隧道的時候,如今,依稀可見往日風華的市街已成為觀光景點,被稱作「門司港舊情」。
對筆者來說,門司港會讓我想到兩件事物,一是1914(大正3)年竣工的九州鐵道始發站,門司港車站;另一則是「香蕉大叫賣」。
門司港車站是很美的木造建築,有著橄欖綠的屋頂與奶油色牆壁,左右對稱的建築風格屬新文藝復興期樣式,是全日本第一個被登錄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的車站建築。車站經歷數次整修工程,在2012年時為了保存修復而展開大規模施工,終於在今年3月重新復原到開業時最初的模樣。
另一方面,「香蕉大叫賣」則被納入當地的傳統藝術之一,由民間團體保存並繼承了下來。叫賣時的說唱臺詞被稱作〈バナちゃん節〉(譯注:直譯為阿蕉歌),內容依地區不同有各種版本,門司港代代流傳的〈バナちゃん節〉版本則如下所示,明確地把日本與臺灣的連結寫入唱詞之中。
春天那三月春雨 櫻花飛舞彌生天空
奧州仙臺的伊達公 為何鍾情於阿蕉
且聽我細數阿蕉身世生於臺灣臺中 阿里山麓小農村
臺灣姑娘一見傾心 趁臉色嬌媚時
雖非國定忠治 仍摘個一串兩串裝進雞籠 告別阿里山麓
轟隆轟隆火車搖啊搖 抵達基隆港
乘船駛離基隆港 越過金波銀波浪花頭大海遙遙船行路 千辛萬苦有盡頭
終於抵達了 門司港 門司是九州大都會
始於1896(明治29)年,由大阪商船運航的「內臺航路」(臺灣航路)之中,有一條航線便是從神戶出發,走瀨戶內海行經門司,在臺灣北部的基隆港之間往返。
當時內臺航路的當家花旦,就是聲名遠播的大型輪船「高千穗丸」。「高千穗丸」由著名造船技師和辻春樹設計,船室內部皆以金泥與螺鈿裝飾,相當奢華。曾活躍於日本NHK料理節目與雜誌的辛永清女士是臺灣臺南出身,她同時也是知名的隨筆作家,曾經在著作裡如此回首那時候的船旅風光:
那時候走日本航線的船有高千穗丸跟高砂丸,都是很有意思的豪華船隻,大廳金碧輝煌,甲板上還有泳池。每次父親搭的船入港時,都會趁機讓我在出港前上船遊玩一番,所以在我心中,開往日本的船旅一直是個憧憬,我總想著有一天也要搭船去日本。(《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辛永清著,聯經出版)
臺灣香蕉在日本衰退之因
從基隆港出發,於門司港下船的東西,可不只有人。
當年在日本被視為高級水果的夢幻逸品,臺灣香蕉,便是其中一員。香蕉在臺灣的基隆港被運上船時還是未熟透的青綠色,一直到抵達門司港下貨時都還留有幾分青綠,接著從市場批發到門司或者對岸下關的水果店。所以那時候在門司跟下關的水果店地下室裡,都還有用來催熟香蕉的房間,把青綠色的香蕉放到地下催熟室裡,用木板蓋住放上冰塊,再從下方生火調整催熟室的溫度,催熟香蕉。不過也有一些香蕉在下船時就已經熟透出現黑斑,必須盡快出貨賣掉。由此催生而出的就是「香蕉大叫賣」,以主題曲〈バナちゃん節〉招攬客人,連說帶唱,接著喊價砍價攻陷顧客。這種獨特的販賣方式已成為門司港的招牌,後來更由於電影〈男人真命苦〉中寅次郎的一段香蕉叫賣,而打開在全日本的名氣。
接下來,1942(昭和17)年關門鐵路隧道開通,二次大戰後的1958(昭和33)年時,全球首座海底馬路隧道於關門海峽誕生,從此以後,從九州前往本州再也不需要經過門司港。於此同時,門司港也已失去了身為港口的耀眼光芒。隨著物流系統日漸發達,熟透的黑香蕉抵達門司港的模樣,早已不復存在。
筆者還小的時候,每次去住在門司的祖父母家裡玩時,總看得到香蕉。可能是普通的香蕉,或者像冰淇淋那樣冷凍的香蕉,總之,那裡總會有香蕉。小學放暑假時的某一天,祖父家附近的百貨公司辦活動,我抽中了獎品,是一臺隨身聽,背面寫著小小的「Made in Taiwan」。祖父看到這行字,告訴我他以前在太平洋戰爭時,曾經由臺灣搭船到菲律賓,那時候在臺灣運上船的香蕉好吃得不得了,從此他就非常愛吃香蕉。這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意識到「臺灣」的時刻,而聽完祖父的故事,讓我一直以為那時候祖父母家裡的香蕉也都是臺灣產的,但事實上現在想想,那些香蕉應該是來自其他產地才對,因為那時候在日本流通的臺灣香蕉已然稀少且變得相當昂貴,不是一般老百姓隨時能買的商品。
話又說回來,以前只要提到香蕉就會想到臺灣貨,但現在臺灣香蕉卻不再流通於日本,這是為什麼呢?為了讓臺灣農產品成為通行於全球的國家品牌,2016年時成立了致力生產、加強輸出的「臺農發股份有限公司」,在這裡工作的內田直毅就是負責在日本推廣行銷臺灣香蕉。筆者向他請教了臺灣香蕉的現況與展望。
內田表示,最重要的因素是1963年香蕉進口鬆綁後,厄瓜多與菲律賓產的香蕉搶走了臺灣香蕉的位置。臺灣香蕉跟菲律賓等其他產地相比有幾個缺點,如生產成本較高,農業規模較小,且容易受到颱風影響,使得品質與產量供應容易不穩。再加上其他產地的香蕉品質愈來愈好,好吃程度已不輸臺灣香蕉,也是另外一個因素。目前除了厄瓜多與菲律賓之外,還有秘魯、越南、墨西哥、泰國等產地盤據了進口市場,臺灣香蕉的佔有率掉到只剩下0.1%。
試圖以雲林產「烏龍種」香蕉重新打開臺灣香蕉的市場
現在,內田正著手進行的工作,是把臺灣中南部雲林縣生產的品種香蕉「烏龍種」進口到日本去。提到臺灣香蕉,一般多半會想到屏東、高雄,雲林產則比較罕見,但這是有理由的。首先,颱風的行進路線往往不會通過雲林,使得這裡不易受颱風影響,此外還有濁水溪這樣的大河川流經,土壤相當肥沃。生產烏龍種香蕉的蘇明利,幾乎把全部人生都投注於栽種香蕉,全力打造雲林香蕉的品牌口碑。他有許多堅持,諸如把種稻米的土地拿來種香蕉,以培養對香蕉天敵「黃葉病」的抵抗力等,這樣種出來的烏龍種香蕉能耐寒,秋春時節糖度高,且生長速度慢使得味道纖細並富有光澤,成為其特徵。目前已開始慢慢在日本超市打開市場,據說令人遙想起當年被稱為「北蕉」,備受喜愛的臺灣香蕉,吃起來充滿懷舊感等等,評價很好。不過,它的零售價落在一包398日圓,價格不下於菲律賓高級產地的高原香蕉,該如何降低流通作業的成本將是未來的課題。
根據日本總務省調查,2018年日本人的香蕉消費量為一個家庭平均一年18公斤(約120根香蕉)左右,不難看出日本人有多愛香蕉。然而,日本人開始吃香蕉,其實是始自於明治年間領有臺灣以後的事,距今還相當資淺。換言之,我們甚至能說,是臺灣香蕉打造出今天日本人對香蕉的愛。只不過這段日臺歷史的淵源連結,在日本還不算為人熟知。
「臺農發股份有限公司」的內田留意到,每年門司港在活動中舉行香蕉叫賣表演時,使用的不是臺灣香蕉,便在2017年時提供了往年香蕉貿易的照片看板和臺灣香蕉。日臺航路這段連結日臺兩地的背後故事如今已被遺忘,現在要從「香蕉大叫賣」聯想到臺灣香蕉恐怕不是易事,不免令人惆悵。這陣子臺灣成為熱門旅遊地點,在日本能見度愈來愈高,我衷心期盼深刻連結著日臺兩地的,美味的臺灣香蕉,能再一次重現於日本人的餐桌。
〈バナちゃん節〉資料提供:門司區役所
標題圖片:門司港站(筆者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