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用刺刀殺了好多小孩──在「親日」與「反日」的夾縫間

社會 歷史 國際交流 文化 生活

從小的成長過程中,筆者周邊未有過很多親日的臺灣人,反而是處於長期反日的教育下。但後來卻因接觸日本的語言和文化,長出了親日的芽。在同時看到光和影之中,持續摸索和一個國家相處的適當距離和熱度。

獨裁者為正統化自身立場而實施的反日教育體系

有段記憶直到現在仍在我體內隱隱作痛。約莫是小一或小二的時期,當時的班導在全班面前,講了這麼一段話:

「日本人是很殘忍的民族哪!他們在臺灣殖民的時候,殺了很多臺灣人。有個事件叫霧社事件,在那個事件裡,反抗日本人暴政的臺灣人都被殺死了。」

班導如此說著,表情沉痛,語氣帶著某種迫切感。「當時的日本人很喜歡玩一個遊戲。他們會抓很多比大家還小,還不會走路的嬰兒,抓住了往天上丟,等嬰兒掉下來的時候再用刺刀──就是在槍的前面裝上尖刀,用刺刀把嬰兒接住,刺死。他們就比賽,比誰能殺得最準、最多。」

為什麼會講到這個話題,前後脈絡我已記不清,但這段話倒是沉沉地鎮在記憶深處。對於年紀尚幼的我,「殘忍可怖」就成了我對日本人的第一印象。

後來回想,那個班導不過就是維持鄉下保守教育體系的一名現場人員,從年齡推斷,她也並未親身經歷過日治時代。也就是說,她所講述的那段「殘忍日本人的故事」其實也只是從別人口中聽來的。

戰後,日本喪失臺灣統治權,在國共內戰中敗北的國民黨政權逃來臺灣,取而代之。國民黨政權發布戒嚴令,實行獨裁統治,反共思想與愛國教育透過教育體系滲透到島嶼的每一個角落。為了將自己的統治正當化,他們將日本實行的統治定位為「佔據」,在許多方面都將日本人描繪成「敵人」。當時的國語課本收錄了蔣介石反抗日本教官的故事,課文中讚許蔣介石這樣的行為,稱其為愛國青年。或許那位班導就是在這樣的反日教育氛圍中,被灌輸那種「日本人很殘忍」的印象;而她長大成為教師之後,便將她所受過的教育內容,對我們進行再生產。

下一頁: 臺灣確實存在過「反日教育」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文學 動漫 反日 親日 台湾 親日 反日 親日 反日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