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1980年春,民生西路「波麗路」──美麗島事件後的臺灣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若林正丈 [作者簡介]

筆者回顧1980年第二次造訪臺灣時的難忘際遇。此時美麗島事件剛發生,在如此森嚴的社會狀態下,與當地有識之士們在日本時代開業的名流餐廳「波麗路」進行了交流,讓筆者奠定了往後研究方向和其態度。

靠近民生西路的西餐廳「波麗路」

數日後,吳密察先生再次聯絡我,說要帶我前往位於臺北市內一個叫做大稻埕的地方,有一家位於民生西路上接近延平北路口的西餐廳名為「波麗路」。吳密察先生告訴我,王詩琅先生因一位叫做若林的人來到臺灣,為我召集了臺北擁有留日經驗的本省知識份子。王先生當時身體已經大不如前,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那真是非常令人感謝的深厚心意。

根據吳密察先生的說法,「波麗路」從1930年代便已開業,是臺灣人(日本時代稱「本島人」,戰後改稱「本省人」)菁英經常聚集之處,內行人都知道的餐廳。無論店內裝潢還是菜單,都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復古感受,令人印象深刻,直至今日,我數次造訪,感覺店內氛圍絲毫沒有改變。相對於殖民統治期臺北市內稱作「城內」的日本人群聚區,王詩琅先生所居住的萬華和大稻埕,則是屬於「本島人」的區域。王詩琅先生或許也是依隨著臺灣人的習慣,而選擇了那家餐廳吧。

我記得有7、8個人參加了那個午餐聚會,那時王先生當然向我一一介紹眾人,但很遺憾也很失禮地,我只記得其中兩位的名字:林明德先生(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和鄭欽仁先生(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其後我曾獲得這兩位的指點與教導。我大略記得林明德先生當時談及臺日關係的話題,而鄭欽仁先生的談話則令我大受衝擊,至今仍記憶鮮明。他當時突然一開口就以強烈的語氣說:「我拒絕了署名!」這句話是以日語說出。所謂的「署名」,就是大學教授連署具名在報紙上發表宣言,將「美麗島事件」中遭到鎮壓的「黨外人士」視為「暴力分子」,進行強力批判。無須贅言,這當然是國民黨的安排,但鄭欽仁先生在壓力下仍舊拒絕了署名的要求。

所謂美麗島事件,發生在1979年12月10日的世界人權日,當時屬於「黨外」反抗勢力的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主辦遊行,參與的民眾與軍警爆發衝突,連當時不在現場的人,事後都遭到逮捕,情勢演變為針對「黨外」勢力的大搜捕,可說是臺灣現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後來我才得知,當時自己待在臺灣的那段時間,正是被逮捕的「黨外」運動者接受正式審判前,展開預審的時期。那時的臺灣,大多數人都噤聲不語,瀰漫著一股靜默的緊張氣氛。

相較於此,當時我再次呼吸到睽違已久的臺北空氣,或許還是過於天真又搞不清楚狀況。從1970年代末期開始,我便開始購買並閱讀香港評論時事的月刊雜誌《九十年代》,該刊載有關於臺灣政治動向的報導,呈現異於國民黨的不同觀點,我必定詳細閱讀。當時日本媒體幾乎不會報導臺灣的消息,網路當然也還沒出現,傳真機才剛開始普及,但對於臺灣政治情勢的大略狀況,我有一套自己的理解。

不過,當時自己的感受和臺灣的實際狀況還是頗有差距。從鄭欽仁先生的強烈語氣裡傳達出的反抗姿態,與當時「波麗路」的氛圍產生了交互作用,讓我強烈地意識到自己來到了剛發生美麗島事件的臺灣,並將眼前歷歷在目的一切刻印在記憶裡。這個衝擊破除了我那「沒進入狀況的天真無邪」。

1980年第二次造訪臺灣,對我來說,是一趟不斷遭受衝擊的旅程,那些衝擊層層積累,促成了我對現代臺灣政治的測量標地及重新認識。

月刊《亞洲人》1980年3月號的正反封面照(筆者攝影)
月刊《亞洲人》1980年3月號的正反封面照(筆者攝影)

標題圖片:本文筆者若林正丈先生(野島剛攝影)

關鍵詞

臺灣 研究 若林正丈 台湾 研究 若林正丈 研究 若林正丈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該臺灣研究所學術顧問。生於1949年。1974年獲得東京大學國際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該校社會學博士學位。1994年起任東京大學研究所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等職,2010年至2020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臺灣研究所所長。1995年4月-1996年3月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年4月-6月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著書有《臺灣的政治——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戰後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