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1980年春,民生西路「波麗路」──美麗島事件後的臺灣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若林正丈 [作者簡介]

筆者回顧1980年第二次造訪臺灣時的難忘際遇。此時美麗島事件剛發生,在如此森嚴的社會狀態下,與當地有識之士們在日本時代開業的名流餐廳「波麗路」進行了交流,讓筆者奠定了往後研究方向和其態度。

拜訪王詩琅先生家

其後,我再次前往臺灣大學助教室拜訪吳密察先生,他從容不迫地拿起桌上電話機的話筒,撥打某處的號碼,然後用國語說「若林正丈來了」。那個電話機還是黑色的轉盤電話。之後換成臺語對話,我雖然聽不懂,但通話結束後,他說約了王詩琅先生(1908-1984),接下來要帶我去臺北市內的萬華,前往汕頭街的王家拜訪。

王詩琅先生於臺灣文獻委員會,1973年臺灣臺中市(筆者攝影)
王詩琅先生於臺灣文獻委員會,1973年臺灣臺中市(筆者攝影)

1973年初次造訪臺灣時,在臺中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的某個房間裡,我曾見過王詩琅先生,那次見面與拜訪葉榮鐘先生家的時候一樣,由河原功先生替我奔走聯絡。關於王詩琅先生,據我所知,他的名字在臺灣總督府警察編纂的紀錄裡,標註著「臺灣黑色青年聯盟員」,戰前是位身上飄著安那其氣味的臺北文學青年;戰後任職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此外也參與《臺北文物》和《臺灣風物》等雜誌的編輯工作,筆耕不墜。當時透過河原功先生、以及進入東大中國文學科大學院開始研究臺灣文學的松永正義先生(之後任教於一橋大學)的介紹,我也閱讀了王詩琅先生撰寫的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運動史之相關論文。

當我抵達王家,發現吳文星先生也在那裡,當時他是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的博士生,研究日本殖民統治期的師範教育,之後由此延伸視角,著眼於殖民統治下臺灣社會菁英的變遷,從清領時期的傳統仕紳、富豪,交棒到高學歷精英,論證同一階層裡的權力變化情形,也是研究上的里程碑著作(*1)

此外,似乎是王詩琅家中常客的同輩友人也齊聚一堂,其中某人曾遠渡中國參與抗日戰。我對此人非常感興趣,欲詢問他戰時情況,但只記得他說臺語有很多字的發音和日語相同,對我敷衍一陣。在這樣的狀況下,很遺憾地我已記不得到底和王詩琅先生談了什麼?

而且我過了很久才知道,位於汕頭街的王詩琅家和1970年代「黨外」的明星政治家康寧祥家是鄰居,兩家之間僅隔了一條窄巷。根據康寧祥的回憶錄(陳政農撰稿・康寧祥論述《臺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臺北:允晨出版,2013年),青年時期的康寧祥常常在窗邊以臺語和王詩琅交談,從他口中聽聞許多日本統治期臺灣史的人物相關知識。王詩琅被稱作「臺灣史活事典」,或許我們可以說,他的知識不僅透過吳密察先生、吳文星先生等等當時的青年學者,也經由如康寧祥這樣反抗勢力的政治家,傳達給後世。

(*1) ^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其後將「日據」改為「日治」,2008年,由臺北的五南出版再版。此外,2010年此書由所澤潤監譯為日文版《台湾の社会的リーダー階層と日本統治》,財團法人交流協會出版)

下一頁: 靠近民生西路的西餐廳「波麗路」

關鍵詞

臺灣 研究 若林正丈 台湾 研究 若林正丈 研究 若林正丈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該臺灣研究所學術顧問。生於1949年。1974年獲得東京大學國際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該校社會學博士學位。1994年起任東京大學研究所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等職,2010年至2020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臺灣研究所所長。1995年4月-1996年3月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年4月-6月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著書有《臺灣的政治——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戰後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