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話(1):大和政權編寫的「歷史的起源」
文化 歷史-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成書於8世紀的大和政權國家史書
成書於712年的《古事記》和720年的《日本書紀》,是記錄了大和政權建國史的作品。這兩部建國史書是在怎樣的背景下,以怎樣的意圖編寫的呢?其歷史背景有兩點。一是日本(正式國名「日本」的確立大約是在西元700年左右)在東亞的立場變化,二是國內政治的煥然一新。
5世紀的東亞地區,中國在歷代王朝建立的冊封體系下維繫著龐大帝國的統治。當時,日本還是倭五王時代,偏安於此帝國一隅。478年,倭王武(第21代天皇,雄略天皇)向宋順帝呈遞上表文(向皇帝呈遞的文書),表明臣服之意。然而之後,日中之間卻迎來了長達一個世紀左右的外交空白期。直到7世紀初,推古天皇(第33代天皇)的時代,日本在遞交的國書中自稱「日出處天子」,稱隋煬帝為「日落處天子」,這就等於是宣告日本退出中國的冊封體系,不再臣事中國。推古天皇時期,聖德太子一派開始研究編纂「國記」,一般認為日本自此邁出了編寫國家史書的第一步。
反觀日本國內,645年開始大化革新,672年結束壬申之亂,7世紀的日本經歷了一系列顛覆舊有政治體制的大事。「大化」是日本自主制定的第一個年號。原本年號是由中國皇帝制定的東西,也是皇帝作為「時間統治者」的證據,因此日本確定自己的年號,可以看作也是宣告脫離冊封體系的一環。
壬申之亂是日本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皇位繼承爭奪戰。取得勝利的大海人皇子繼承了皇位,成為第40代天皇——天武天皇。他執政後便著手制定維護統治的基本法典「律令」,開始了新國家的建設。《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編纂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中,在天武天皇的提議下開始的。
這裡概括一下。一國的史書是當時的施政者為了建設新國家而編寫的。為了將國祚順利傳諸後人,首先就必須編寫過去的「正確的歷史」,並以這種歷史記載宣揚自身統治的正當性。當然了,所謂「正確的歷史」,就是符合為政者標準的「正確的歷史」。因此,聖德太子和天武天皇認定有必要為國修史,於是就有了《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二書。
巧借神話之力論述國家起源
《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是從眾神的時代「神代」開始講述日本國家歷史的。從天地創生開始,經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創造日本列島、天照大神和須佐之男的糾葛、擊敗八岐大蛇、大國主建國與讓國、天孫降臨、海幸彥和山幸彥兄弟的鬩牆等事件,直到初代天皇神武天皇「神日本磐餘彥尊」誕生。兩本書記錄了「神代」這一時代的歷史,而現代的日本人則將之視為眾神的故事,也就是「神話」。
不過,為什麼歷史必須是以神話開頭的呢?對於神話的傳承者而言,神話是他們將過去發生過的、準確無誤的事件傳諸後人的載體,擁有決定人的生死和社會規則的力量。全世界的民族都有各自的神話,都有過與神話共生的時代。同樣的,住在日本列島的先人們也在各地維繫著各自小小的共同體,在各自神話的指引下生息勞作,然後再像神話裡描述地那樣與世長辭。這樣的時代必然是存在的。巧借這種神話之力,來講述大和政權國家的起源,可以算是非常有效的手法了吧。
《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主題,一言以蔽之,就是「最高神天照大神的子孫降臨,統治國家」。但是對於日本列島各地祭祀各色神靈,並遵從各自的神話指引生息繁衍的其他人來說,光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是沒有說服力的,也不會被承認是可信的歷史。所以,《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神話中,天照大神並不是唯一真神,同時還出現了各個氏族的祖神,以及有名無名的地方諸神,民間傳承的神話也被融入其中。不過像出雲地區的素戔嗚尊這樣戲份多的神靈還是少數,許多神靈都只是提到了名字而已,但對於日本列島的人們來說,只要自己的神靈出現在書裡,那麼就算是可以證明《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是「正確的歷史」的一大證據了。這兩本書就是利用了這種心理,在維護神話之力的基礎上,將主題擴大了。
《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的神話雖然是大和政權編寫的兩部作品,但應該承認在這兩部作品的背後,有著日本列島各地漫長歲月中形成的思想和文化的積澱。
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創造列島的神話
這次主要向大家講一講《古事記》中記載的日本神話世界。
先說一說父神伊邪那歧(Izanaki)和母神伊邪那美(Izanami)名字的由來。「伊邪那」念作「izana」,諧音暗含「引誘(izana-u)」之意,而「歧(ki)」和「美(mi)」分別表示男女。接受了高天原(天上之國)天神的命令後,兩尊神靈從高天原降落到「天之浮橋」,站在橋上用「天沼矛」攪動海水。提起天沼矛後,矛頭的鹽水不斷滴落,鹽分堆積形成了「淤能棋呂島」。有說法認為,伊邪那歧原本是以淡路島為中心的瀨戶內地區的海人族的神靈,淤能棋呂島的故事背後,能窺見古代製鹽法的身影。
兩尊神靈降臨淤能棋呂島,並一如其神名所示「相互引誘的男女」,成為史上第一對夫妻。二神決定各自繞著「天之御柱」行走,並在相遇之處行周公之禮。但是由於相遇時妻子伊邪那美先說話了,被視為不祥,所以這次出生地「水蛭子(Hiruko)」被二神棄入蘆葦船中,隨波而去。一般認為這種行為是受了「夫唱婦隨」的儒家思想的影響。
水蛭子在《日本書紀》中表記為「蛭兒(Hiruko)」,長到3歲也無法站立行走,因此本居宣長的觀點認為他是「像水蛭那樣沒有骨頭的孩子」。此外,成書於900年代的《新撰字鏡》和《和名抄》等字書中,將步行困難的病狀表記為「ヒルム(Hirumu)」,所以也有人認為這是「ヒルコ(Hiruko)」一詞的語源。
在《古事記》《日本書紀》中被描寫為負面存在的水蛭子,也有觀點認為他最早其實是男性太陽神。《日本書紀》中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別名是「Oohirume」,拆開來看就是「大(Oo)+日(hi)+之(ru,同‘no’)+女(me)」,也就是「大日之女」的意思。那麼按這一念法,「Hiruko」則可以解釋為「日(hi)+之(ru,同‘no’)+男(ko)」,「日之男」了。「ko」和「me」,在這裡跟「Otoko / Otome」、「Hiko / Hime」、「Musuko / Musume」一樣,分別表示「男 / 女」的意思。也就是說,大和政權不可能承認天照大神之外的太陽神的存在,因此「水蛭子」自然就被除名了。而順水漂流的棄嬰水蛭子後來停止了漂泊,並被尊為帶來漁業豐收的神靈,與後世的」蛭子神(Ebisu-shin,又名惠比壽神)」合體了。
此後,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又重新繞柱而走,等再次相遇時,由男方先說話,再行周公之禮,於是便順利誕生了淡路島等日本列島的各個島嶼。列島的名稱為「大八島國」。這裡的「八」是概數,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這個名字可以解讀為「由多數島嶼組成的大國」,而在律令制度之下,「大八島國」就成了日本對內使用的國號。
標題圖片:日本三景之一的天橋立(京都府宮津市)。根據《丹後國風土記》的佚文記載,誕下國土後,伊邪那歧為了回到高天原而建造了一座橋,但沒想到在他睡著後,這座橋就坍塌了,於是便有了天橋立這個景觀。
標題圖片:PIX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