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這件事,會不會後悔?!:一個完全沒有日本背景的臺灣女生在日本和「新卒生」一起找工作的日子
財經 生活 工作勞動 臺灣香港 社會-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高中畢業即想出國念書
我來自一個很傳統但又不是很普通的家庭,我們家三代同堂,30幾個人住在一整棟公寓裡,家裡每天都是吵吵鬧鬧的,這也應該是導致我人來瘋的個性。我的家人裡面沒有任何一個人出國讀過書,但是我在臺灣念高中的時候就發覺我不適合臺灣的教育系統,本來高中畢業之後就想出國唸書,最後還是被父母說服留在臺灣念大學。
念了兩年之後我受不了每天看著同學漫不經心的生活跟自己停滯不前的感覺,就毅然決然休學,去美國唸書。剛到美國的時候英文只有自我介紹的程度,就先去語言學校。為了強迫自己趕快學好英文,一開始完全不接觸中文的東西,念了將近一年之後先申請去社區大學,念了2年之後再轉學到華盛頓大學(U. Of Washington),主修Global Studies(國際學科)。
大學畢業之後為了就業我面臨了兩個選擇:留在美國或是離開美國。那時候因為離開家裡已經快6年,希望能夠離家人近一點,於是開始思考回亞洲的可能性。
拿觀光簽證到日本參加新卒說明會
當時在美國語言學校的時候,在完全不講中文的情況下認識了不少日本朋友,和他們相處中同時學會了一些日文,自然而然可以用日文做簡單的溝通。在要畢業的那一年我玩票性質的跟一群日本朋友參加了針對日本市場人才招募的Boston Career Forum,和一些日本公司面試。 雖然最後沒有拿到工作機會,理解到日本對雙語人才的需求,決定直接回臺灣之前再挑戰一次日本的就業市場。
在沒有特別專長的領域和工作經驗,也不懂日本的新卒(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之下,只覺得跟日劇裡面一樣,跟著新卒跑說明會。在沒有明確打算的情況下拿著旅遊簽證飛到東京,開始了我的日本就職活動。
那時沒特別為自己設定目標,只是想在限定的時間內努力嘗試,盡可能表現出自己,希望受到公司單位的評價。一到日本,借住在日本朋友家之後,馬上申請了所有能參加的就職說明會,但在我全力衝刺的兩個半月裡遭受了不少挫折。曾經還因為是外國人,被人事單位通知無法參加說明會。即便順利參加了說明會,也因為我沒受過正統的日文訓練,每次筆試都像是在考日文檢定一樣。我當時每次結束了說明會或是面試都會盡快做筆記,記住那些第一次聽到的新單字和日本人的說話禮儀。這麼密集的訓練也讓我的察言觀色能力大大提升,就算聽不太懂面試官的問題,也可以從面試官的表情或是其他面試者的回答裡找出答案。
幸運地收到錄取通知,開始了在日本的職場生涯
兩個月之後,我幸運地拿到一份IT業和餐飲業的工作機會。餐飲業為東京近郊的餐飲集團,有海外發展的計劃。經過了4次面試後,最後再與年輕社長談話。其中我查覺到社長想利用公司資源將自己的家鄉發展成文化重鎮。我對他的理想很感興趣,決定選擇了這家公司成為我在日本職涯的第一步。
當時公司是第一次聘請外國人,我和公司的人事一起重頭開始準備工作簽證的事情。一般新卒是在拿到offer的一年後開始上班, 而我因為已經畢業了,工作簽證也在半年後就辦好, 因此也就比其他的同期先開始上班。
在餐飲公司的新卒,不論是什麼樣的背景,幾乎都需要要先從餐廳服務開始做起。上班剛開始的每天就是先把用語寫好的稿子背熟,然後鼓起勇氣用我半調子的日文服務客人。回到家後也只看日本節目,像是アメトーク日本搞笑藝人的脫口秀。那時我想到只要我能聽得懂並覺得好笑的話,也就可以利用這些和客人互動並融入日本社會。在餐廳的期間,我也常負責規劃為客人舉辦的各種活動。從企劃宣傳到活動當天的執行,像是婚禮的after party和一些餘興活動,我們會請舞群在特定時間來表演,或請魔術師到各桌去變魔術。當時我還發現日本人會過國外的節日,但又不是很了解其中的意義和如何製造過節的氣氛。於是我利用外國人的身分傳達有關資訊給客人和同事,試著在同質中找到自己與眾不同的特性。
在現場做了一年多之後就被調回總部,開始負責公司的平面和網站設計。日本公司的好處是公司會培養新人成為通才,也願意給他們機會去嘗試新的東西。但是相對的,有時候這些安排會是因為公司的需求而不是個人的志趣。兩個工作比較起來發現自己還是適合面對人群。在公司的海外發展沒有順利進展的情況下,想要有一些新的挑戰,於是開始考慮轉職的可能性。
考慮轉職,挑戰下一個階段
在餐廳工作期間,我認識了一些從客人變成好朋友的外國人。其中有些人在日本創業。也因為認識他們的關係,我接觸了一些新創類的產業,並開始想像,如果可以幫助這些想創業的人似乎很有趣。雖然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多少,但是一直為自己創造許多學習的環境。
由於我的這個想法,當朋友在臉書上看到有新創公司招募人員時,就叫我遞履歷試試看。有一次找到了服務內容為共享辦公室(Coworking Space)的新創外資公司,我便遞了履歷。和我第一份工作的應試速度完全不同,這家公司一個禮拜就通知我面試,兩個禮拜後就收到了入取通知。
該公司的主要服務是,成為各國的新創公司在日本市場的第一個落足點。除了提供這些公司需要的辦公室服務之外,另一個很重要的誘因,藉由這種共享辦公室和其他入駐公司間的交流,並且藉由公司舉辦的活動深入了解日本市場、及尋找需要的人才。
大部分入駐公司的員工以外國人或是雙語人才居多,公司的團隊也都是外國人(加拿大、法國、香港、日本、菲律賓和臺灣)。在這裡我可以發揮自身的語言能力,也很適合我喜歡面對人群的感覺。我的職位是community manager (社群經理),但是公司還很新。我除了社群之外也要兼顧很多其他工作,譬如處理營運、會計、行銷、人事等等。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的挑戰,但是有不怕犯錯的公司文化在後面支持,我可以放心地嘗試,在社群的工作裡也能看到入駐公司或是活動參加者的即時回饋。如今我很享受目前的挑戰,也非常開心能與公司一起成長。
努力追求目標,拓展自身的潛能
去年我在考慮轉職的時候,曾有想過要是否離開日本,回去臺灣或是去別的國家。在日本工作了3年半我也出現了所謂的撞牆期:生活上想玩的、想看的、想吃的、工作上想學的好像都累積的差不多了。當時的我問了自己,現在這個時候回臺灣有比較好嗎?得出答案之前剛好遇到現在的公司,新的工作內容和未來發展又刺激了我想再衝刺冒險的心。目前還沒有想要離開日本,畢竟在這裡累積了自己的人脈也熟悉了這邊的工作氣息。也因為在這個公司接觸到的新創產業跟國際人才,讓我開始幫助一些在臺灣的新創人才到日本之後的發展。
回頭看,一開始來日本的時候,我其實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但是我很清楚自己能做什麼和什麼是我現階段做不到的。例如我懂得善用自己身為外國人的身分和語言的優勢。如果想來日本工作,光是語言上就占了滿大的優勢,不論你是只會說中文和英文,抑或只會說中文也好,這都會大加分。
在經歷過傳統的新卒就職活動,從一個日本的中小企業跳到新創外商公司的過程中,雖然面臨了許多挑戰,但是這條路是我自己選擇的,而這種認命的態度也讓我學到了不只是知識上的技能,還有更容易接受和融入當地文化。我並不是獨來獨往只顧自己,而是對自己所有的抉擇負責任。
當我做每個決定時,都會思考一件事:不做這件事,會不會後悔?!所以只要我想做我就會很努力的去追求。千萬不要間斷你的好奇心,因為往往你會發現,其實你有很多潛能,只是還沒被發現而已。只要不斷的延伸自己的可能性,總是有成長的機會。
標題圖片:Shin Chan(筆者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