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不」怦然心動的人生中的垃圾屋主人們

社會 生活

平成時代的30年間,便宜貨受到追捧,我們已經習慣購買廉價商品,用完就丟的生活形式。許多人明明收入不錯,卻全用便宜貨。這種生活方式或許是催生「垃圾屋」的一個原因。「Magonote」公司一年大約會接到主要來自東京都內的850件垃圾屋打掃的工作。我們聽取了該公司社長佐佐木久史對垃圾屋問題的看法。

佐佐木久史 SASAKI Hisashi

1969年生於大阪市。垃圾屋清潔公司MAGONOTE社長。他認為垃圾屋是一個社會問題,除了為客戶提供改善生活的建議外,還面向有關專家,開展在家醫療、老年人問題等講座。

捨不得丟掉老東西的老年人

無論是誰,都有保住面子底線的意識,所以只要有朋友來家裡玩,或者男朋友住在家裡,那麼就不會出現不可收拾的狀態。但也有一些人不善與人溝通,由於沒有人會來家裡,房間怎麼髒亂都沒關係,就聽之任之了。

另一方面,現在我們的客戶中也有不少高學歷、高收入,且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從職業來看,護士比較多。他們大多都忙碌在大醫院的急救室和ICU等關乎生死的一線部門。這些平時勤奮工作,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人們在工作之餘,卻和成堆的垃圾生活在一起。要說他們懶,有點過分。我覺得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在無意識中,感覺到與極度緊張狀態之間的取得了某種平衡。

某一天,客戶自己突然意識到家裡的髒亂問題,就會主動打來電話要求提供打掃服務。詢問後通常會發現,許多人即使記得最初的緣由,也基本不記得垃圾逐漸堆積起來的過程了。每天要爬上幾乎能碰到天花板的垃圾山,在上面走來走去,還睡在垃圾堆上,真是讓人感覺很瘋狂。

對那些70多歲,經歷過物資匱乏年代的人們而言,沒有什麼比丟掉東西更痛苦的事情了。無論是昭和時代用過的棉被,還是舊西服、過時的餐具,許多人總覺得「說不定 哪天用得上」,東西慢慢越來越多,最終變得不可收拾。這種情況非常多。

從經驗而言,雖然明白不會再用這些東西,但只要保持衛生,並且不妨礙生活空間,那麼也不必強迫老年人丟棄舊物。雖然這話不太好聽,但等他們過世以後再收拾就行了。實際上,這也是從客戶那裡學來的經驗。

垃圾屋收拾前和收拾後 (圖片提供 : magonote公司)
垃圾屋收拾前和收拾後 (圖片提供 : magonote公司)

有一位40多歲的大學女性副教授,過去一直獨居,後來為了和年邁的父母同住,決定搬到更寬敞的公寓。她的父母經營過舊書店,兩人都很喜歡書籍。停業之後還專門租了一間屋子用來存放書籍。

這位女教授早有心理準備,和父母同住時要一併接納那批書籍,於是把新租的三居室大廈中的兩個房間打通當作了放書的倉庫。她說,「(父母)不斷送走過世的朋友,身體也漸漸不聽使喚,一點一點地失去記憶和回憶。不能讓每天都在失去很多東西的人們再失去珍愛的東西了」。

這讓我理解到,作為清潔服務業者,即使擁有收拾整理的技術,也並不是簡單地丟掉東西就行了。

下一頁: 都市的孤獨催生出垃圾屋

關鍵詞

垃圾屋 KonMari 近藤麻理惠 斷舍離 極限民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