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發明的「大同電鍋」,在臺灣重生後打進日本市場

生活 飲食 臺灣香港

近年來大同電鍋在日本掀起一陣熱潮。臺灣人家家戶戶都有的國民電鍋,其實原型來自60年前的日本電鍋,後來卻在臺灣成為普及的長銷商品。如今重返日本而受到關注。

大同電鍋的原型與日本電鍋的進化

前陣子,我去參觀位於東京上野的國立科學博物館(科博館)。科博館正舉辦特展「改變日本的千種技術展」。或許是因為讀理組的關係,我向來喜好製造業與技術等話題,因此平常只要有什麼有趣的展覽,我多會前往科博館參觀。

這次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見證大同電鍋的「原點」。

2018年正逢明治維新150週年,且在今年5月,日本已由「平成」時代進入新元號「令和」時代。由於正處於這樣的歷史轉折點,特展橫跨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共150年的歲月,概括介紹了為日本人的生活帶來變革的重要科學技術與發明。

大同電鍋的「原點」,就位於電器用品的展區內,這個家電和其它家電比起來尺寸較小,幾乎一不小心就會看漏。白色的鍋體上刻印著英文字母「Toshiba」的商標,一旁的展示說明上寫著:「1955年開始販售『自動電鍋ER-4 東京芝浦電氣製作』」。東京芝浦電氣就是今日的東芝。

國立科學博物館舉辦的「改變日本的千種技術展」(筆者攝影)
國立科學博物館舉辦的「改變日本的千種技術展」(筆者攝影)

我仔細閱讀說明,上面說這個電鍋是由「光伸社」這間公司的「三並義忠」這個人,受到東京芝浦電氣(今天的「東芝」)的委託,合力開發而成。展覽品當然不是臺灣的大同電鍋,但外型卻像極了大同電鍋。

家庭電器用品首次在日本登場,是在明治時代。最先開發出來的是發熱類的家電,如電暖爐、電熱器、熨斗。其後,使用馬達運行的電風扇與幫浦也跟著製造出來。之後,電力才進入了家庭。大正時代之後,人們不斷講求生活的合理化,因而產生了「改善生活」的社會風潮。「職業婦女」一詞誕生,大家希望能減輕女性做家事的負擔,吐司機、電熱捲棒、電熨斗等因而陸續登場。

接著,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年間,電動吸塵器與電動洗衣機也陸續販售,大大減低了女性用來做家事的時間比例。

日本人的主食是米飯,而煮飯這回事,本來是要靠廚師憑著經驗,考慮到氣溫與濕度的差異,一邊調整爐灶裡柴火的量,一邊看顧的麻煩差事。因此,即使掃地、洗衣服的時間獲得了大幅縮短,煮飯的自動化仍沒那麼容易實現。就算能成功煮飯,要讓電源在煮好後能自動關閉,技術門檻更高,因此電飯鍋的開發比起其它電氣用品略晚了些。

前面提到的三並義忠與家人一起不斷反覆進行實驗,花了3年時間,才終於在1955年完成了科博館裡展示的「自動電鍋ER-4」。三並1908年出生於愛媛縣新居濱市,年輕時來到東京,在芝浦工業大學完成學業,成為技術人員。他先是進入德國的機械商社Andrews工作,後於1934年創立光伸社,一度幾乎瀕臨破產,卻因為發明了自動電鍋ER-4而獲得重生。日本政府頒發了科學技術獎以表揚其業績,NHK也在高人氣節目「Project X」裡介紹了他的人生。

自動電鍋ER-4使用方法相當簡單,首先將白米與水放入內鍋,然後在內外鍋間的夾層注水,按下開關後水會開始沸騰,使用其熱力煮熟內鍋裡的米後,水便會蒸發不見。開關使用會隨高溫變形的雙金屬片,因此能自動關閉,最後放一段時間讓鍋內蒸一下,柔軟美味的米飯就完成了。

電鍋採簡單的3重結構,不管環境溫度或濕度如何,只要放入一定的米量與水量,再按下開關,任誰都能自動煮出好吃的白米飯,這種電飯鍋的誕生,簡直是當時的庶民所夢寐以求的。

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自動電鍋ER-4在當時雖然價格昂貴,仍在數年之內普及了約半數的日本家庭,其結果是爐灶的煤炭與煤煙不復存在,居住環境的品質也得到了大幅改善。

東芝以外的各家家電製造商也紛紛追隨自動電鍋ER-4的腳步,有的在電鍋裝上計時器,有的則加了保溫功能,陸續發明了各種更加方便的產品。至今各家製造商仍持續開發著運用壓力、IH、遠紅外線的獨家技術,讓電鍋持續進化,以煮出更加美味的米飯。走入家電量販店裡,看看電飯鍋的賣場便會發現,產品便宜的有數千日圓,昂貴的高級電飯鍋則超過10萬日圓,其種類之繁多,實在令人驚訝。

自動電鍋ER-4在日本不斷進化,已不再保存原始的型態;但在臺灣,其仍以原始的樣貌受到消費者所喜愛。這就是大同電鍋。

在「改變日本的千種技術展」中展出的自動電鍋ER-4(筆者攝影)
在「改變日本的千種技術展」中展出的自動電鍋ER-4(筆者攝影)

下一頁: 大同公司的成長軌跡

關鍵詞

電鍋 東芝 臺灣 大同電鍋 台湾 東芝 大同電鍋 東芝 大同電鍋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