狛犬――連結臺灣與日本,日常生活裡的藝術雕塑

文化 歷史 觀光旅遊 藝術 臺灣香港

栖來光 [作者簡介]

日本神社入口處通常左右會有成對的狛犬,和臺灣寺廟的石獅子類似,被當成神的守護者。臺灣日本時代也曾在各地興建神社及狛犬,由這些狛犬的造型及特色,推測有一批臺灣狛犬可能來自於日本的山口縣。

狛犬自山口渡海來到臺灣的推測

為什麼狛犬會從山口來到臺灣呢?

最可能的理由,或許是因為打算興建臺灣神宮(臺灣神社)以祭拜日治初期殞命於臺灣的北白川能久親王時,擔任臺灣總督的兒玉源太郎本人,就是來自山口縣周南市(舊德山)所致。根據前述臺灣資料《臺灣石獅圖錄》記載,這尊狛犬是在1902年(明治35年)由當時日本陸軍高層奉納的,搞不好這位陸軍高層其實就是陸軍大將兒玉源太郎。歷來19位臺灣總督中就有5位來自山口縣,山口縣與臺灣的連結之多,由此便可看出(參見拙作《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臺灣交錯的時空之旅》,2018,幸福文化出版)。此外還有紀錄顯示,以前臺灣神宮參道(今之臺北市中山路)上的架橋「明治橋」(今之中山橋)是由山口縣產的德山石製成,由此或許可以推測,當初許多石匠與德山石一起來臺,蓋橋樑等公共建設時,也同時製作了狛犬。

由山口縣產的德山石製成的「明治橋」(今之中山橋)(筆者攝影)
由山口縣產的德山石製成的「明治橋」(今之中山橋)(筆者提供)

這些狛犬於二戰前從日本渡海來到臺灣,後來,由於臺灣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各種不同背景的人民,狛犬也有了各種不同的際遇。2017年時,臺北市士林區指定文化財「圓山水神社」裡的狛犬遭竊,後來又發生噴漆辱罵日本殖民統治的事件。另一方面,前文提及的彰化縣和美(舊金刀比羅神社)的狛犬,則在一度致贈給南投後,又在和美當地民眾請願下,於民國94(2005)年再次回歸和美。

最近全日本出現愈來愈多喜歡走訪各地,欣賞狛犬拍照留念的粉絲,甚至還有以狛犬為主題的同人刊物問世。

前文提過的藤井先生(山口狛犬樂會)對我說。

「狛犬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雕塑藝術,能帶給人樂趣,增進人們對家鄉的感情,還能為日常生活帶來新發現。從身邊的狛犬開始,讓想像力跨越海洋到臺灣,也是一番趣味。」筆者認為,所謂的「美術」或者說「藝術」,存在於世界史的脈絡中,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能帶給觀看者思考契機的事物。換言之,藝術是活的,若沒有人去賞玩它,就近維護它並對它深入思考,那麼藝術則無法長存。在這層意義上,我們或許能說,狛犬已成為一種藝術作品,重新回歸現代社會。

各位讀者,你家附近的公園或神社裡又有什麼樣的狛犬呢?

舊臺灣神宮的狛犬(筆者攝影)
舊臺灣神宮的狛犬(筆者攝影)

標題圖片:舊臺灣神宮的狛犬(筆者攝影)

參考資料

  • 山口狛犬樂會網站
  • 《臺灣石獅圖錄》(陳磅礡,2013,貓頭鷹出版)

關鍵詞

神社 臺灣 山口縣 狛犬 台湾 神社 狛犬 神社 狛犬

栖來光SUMIKI Hika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台日萬華鏡(玉山社,2021年)。個人網站:「台北歲時記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