狛犬――連結臺灣與日本,日常生活裡的藝術雕塑

文化 歷史 觀光旅遊 藝術 臺灣香港

栖來光 [作者簡介]

日本神社入口處通常左右會有成對的狛犬,和臺灣寺廟的石獅子類似,被當成神的守護者。臺灣日本時代也曾在各地興建神社及狛犬,由這些狛犬的造型及特色,推測有一批臺灣狛犬可能來自於日本的山口縣。

有一批臺灣狛犬源自山口之說

山口縣山口市裡有一尊狛犬,是引起「說不定有一批臺灣的日本狛犬老家就在山口」這個假說的源頭,即製作於1933年(昭和8年),位於今八幡宮裡的狛犬。這尊狛犬的臉像日式點心「最中」一樣是扁平的長方形,具裝飾性的鬃毛造型相當搶眼。戰前建於臺南神社,即今之臺南忠烈祠山門前的狛犬,和山口縣這尊狛犬長得幾乎一模一樣。臺灣石獅研究專家編著的《臺灣石獅圖錄》(陳磅礡,2013,貓頭鷹出版)一書中指出,這尊臺南狛犬的特色是「阿形狛犬口中含珠,雄性性徴非常寫實」,這點也跟今八幡宮的如出一轍。

今八幡宮裡的阿形狛犬(筆者攝影)
今八幡宮裡的阿形狛犬(筆者攝影)

狛犬的起源眾說紛紜,主持山口縣狛犬愛好組織「山口狛犬樂會」,同時也擔任介紹縣內狛犬的地區性電視節目〈狛散步〉解說員的藤井克浩先生表示,有一說認為東方古文明中製作獅像當成神明的守護神,即是狛犬的源頭。埃及的人面獅身像經由絲路傳到印度,再和佛教一起流布到亞洲各國,化成了中國的石獅、新加坡的馬來獅、沖繩的風獅爺,並在飛鳥時代傳進了日本。

「山口狛犬樂會」的藤井克浩先生(筆者攝影)
「山口狛犬樂會」的藤井克浩先生(筆者攝影)

今日所見的狛犬造型,約莫始於平安時代前後。中韓兩國廟宇中的獅子像大多是左右對稱的造型,但日本狛犬基本上多採「阿哞」風格,一尊張口意指「阿」,另一尊則閉口表達「哞」。藤井先生推測,這可能是因為日人偏好左右不對稱的美感,使得狛犬在日本有了獨樹一格的變化。進入鎌倉時代後,狛犬文化從關東地區拓展到全日本,也開始流行起具各地特色的「大阪型」、「出雲型」、「尾道型」狛犬等等。

各地風格順著日本海、瀨戶內以及陸路等渠道,傳入本州西端傍海的物流據點,即今日之山口縣,而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山口狛犬」。山口狛犬以鄰近瀨戶內的周南市(舊德山市)為中心茁壯發展的要因之一,是周南市近海處的黑髮島盛產高品質花崗岩「德山石」,因而讓手藝好的石匠聚集於德山所致。

下一頁: 臺灣各地狛犬與山口縣各地狛犬的共通點

關鍵詞

神社 臺灣 山口縣 狛犬 台湾 神社 狛犬 神社 狛犬

栖來光SUMIKI Hika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台日萬華鏡(玉山社,2021年)。個人網站:「台北歲時記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