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昔日的韓森氏病療養院成為世界遺產——走訪臺灣與澳門的療養所舊跡
政治外交 國際 醫療健康 歷史 臺灣香港-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持續整修的澳門療養所舊跡
後來,我一邊倉促地補充知識,同時也走訪了日本的療養設施,心裡想著以後如果有機會,要去看一看建於16世紀,歷史悠久的澳門療養設施,也想知道那時葡萄牙人是怎麼營運韓森氏病的設施。
來自海內外的觀光客擠滿了澳門半島的大炮臺與大三巴牌坊,由這邊往東北方走幾分鐘,就會來到襯著綠色窗櫺的石造建築「望德堂」,上個月初我造訪此地,不知不覺間遠離了觀光勝地的喧囂,彷彿來到僻靜的葡萄牙街角。
這座教會建於1568年,祀奉聖母瑪莉亞,澳門首任主教修建這座禮拜堂作為附屬於韓森氏病設施的一環,由天主教會營運的韓森氏病療養所也約莫在此時設立於舊城牆外。傳教士與修女以人道為本照顧設施裡的病友,沒有採取隔離政策。除此之外,一如多民族共生的澳門本色,這裡接納各種國籍的病友。在世界史的課堂上學過,澳門在16到17世紀時,透過貿易與基督教成為連接東洋與西洋的重要樞紐。17世紀時有非常多的日本基督徒,在德川幕府迫害下逃往澳門,或許這裡的病友亦曾有過日本人。
蓋在望德堂旁的療養所,隨著時代演變而遷移,1947年搬遷到路環地區,直到現在。這間療養所舊跡,就座落在東邊九澳山的山腹處。路環地區這些年來填土造地的結果,使得島嶼形狀已徹底改變,但沿山路攀登,此處仍保留著一片豐盛的綠意,伴著風中送來的海潮香。行車一段時間後,就會看到位於「九澳康復醫院」腹地內的療養所舊跡。根據警備員所述,這裡擔負療養所的任務已經在1966年結束,住在裡面的病友與康復患者全數移住到老人安養中心,並於1987年時徹底關閉。接下來,聽說這裡有過幾次改建計畫,要裝修成藥物成癮患者的公衛設施或老人安養院,後來無疾而終而長期被閒置。
回歸中國後,2009年由文化局帶頭,成為澳門的世界遺產候選並展開調查,2014年開始整修工程。成排的珍珠黃南歐式建築鮮艷亮眼,看上去和舊時葡萄牙官員住家改成的博物館「龍環葡韻」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建於1930年代,如今藤蔓纏繞已然荒廢的建築物,跟修復完成的院民居住棟相映成趣;添置了洗手臺的長廊,應該通往醫療棟吧。
經整修的澳門「九澳康復醫院」腹地內,韓森氏病療養所的患者居住棟(筆者攝影)
再往更深處,感受到聖母像從四方傳來滿是慈愛的目光。走到盡頭,一幢簡樸的教會悄然聳立,名為「痛苦之母天主堂」(REJA NOSSA SENHORA DAS DAM),據說至今仍作為禮拜之用。至於在日本與臺灣都看得到的骨灰堂,則沒有在腹地範圍內。作為歷史見證的療養所舊跡,有朝一日是否會對外開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