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昔日的韓森氏病療養院成為世界遺產——走訪臺灣與澳門的療養所舊跡

政治外交 國際 醫療健康 歷史 臺灣香港

平野久美子 [作者簡介]

臺灣的韓森氏療養設施「樂生院」的保存運動,引發筆者關心,並走訪了澳門的療養所。其背後推動「負面世界遺產」的人道精神與同理心,讓我們了解人們的脆弱與堅強的一面。

臺灣的保存運動震撼了我

上個月,我去拜訪了在澳門路環地區的韓森氏病(俗稱痲瘋病)療養所舊跡。這裡不對外開放,我又是臨時造訪,即便如此,警衛仍相當大方地為我解開了門鎖。

在細述拜訪過程前,先讓我簡述為何會對與日常生活看似毫無關聯的韓森氏病療養所產生興趣。

契機是臺灣。記得是在2007年左右,看到新聞報導,為因應新北市規劃的MRT(臺北捷運)機廠建設計畫,日治時期1930(昭和5)年創設的韓森氏病療養設施「樂生院」將遭到拆除,學生與市民團體得知後開始推動一連串的反對運動。我本來以為挺身而出的應該都是些學建築的年輕人,他們認為樂生院是文化財產而想加以保存(這的確也是部分因素)。結果,我發現他們高聲疾呼的訴求其實出於極人道的精神,希望不要奪走那些已屆高齡即將走向人生遲暮的康復患者(已痊癒者)終老一生的家園。

二戰前,日本政府對韓森氏病採取徹底的隔離政策,凡是發病者,不分孩童或成年人都一律送入收容設施,被迫與家人和故鄉分開。青年們貼近走過這些往事的院民,同理他們多年來的悲苦,還有被迫離開安居之地的傷痛,挺身抗議。這讓我深受震撼。

我從那之後就很掛心樂生運動的狀況,後來在2010年,新北市將其納入市定文化遺產。即便建築物本身已經因為捷運機廠工程而遭到嚴重破壞,仍獲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定為世界遺產候選地,千辛萬苦總算留住了院民們的家園。

2015年,我和幾位社團法人「臺灣世界遺產登錄應援會」理事一起實際拜訪當地,傾聽參與守護樂生運動的人們的想法,然後在建築師的指引下參觀設施。很可惜的是建築本館已遭拆毀,殘餘的建築物也有嚴重龜裂,顯然未來如何修復將會是重要課題。然而,建於日本統治時期的居住棟卻還完好如初,小而美的庭院、盆栽裡綻放的花朵,還有曬洗衣物,處處透著微小平實的幸福。

下一頁: 持續整修的澳門療養所舊跡

關鍵詞

世界遺產 日本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痲瘋病 澳門 韓森氏病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日本統治時代

平野久美子HIRANO Kumiko簡介與署名文章

紀實文學作家。曾任職出版社,後開始寫作。亞洲茶愛好者。2000年,著作《淡淡有情》獲得小學館紀實文學大獎。創作題材涉及亞洲各國,關注臺灣的日本統治時期。著有《鄧麗君的夢想華人歌星傳說》(筑摩書房)、《中國茶風雅的背後》(文春新書)、《多桑的櫻花──從臺灣漸行漸遠的「日本」》(小學館)、《創造了水之奇蹟的男人》(產經新聞出版、農業農村工學會著作獎)等。HP:http://www.hilanokumiko.jp/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