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扎根的日本人系列:在吧檯後創造「共鳴」──調酒師‧川嶋義明

生活 國際交流 臺灣香港 飲食

川嶋義明 KAWASHIMA Yoshiaki

生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幼兒期與青春期大半時間在位於兵庫縣芦屋的母親老家度過。小學3年級到國中1年級期間隨著父親派駐海外而移居臺北,就讀臺北市日僑學校與臺北美國學校。21歲時,認識在芦屋的酒吧店長,受其人品性格影響,而立志成為調酒師,其後輾轉於芦屋、大阪、聖地牙哥修行。35歲再次前往臺灣,38歲在臺北市內開了酒吧「Bar Between架橋」,客人約九成為臺灣人,成為扎根當地的名店。 (攝影:松本崇)

透過對等的對談共鳴,建構不流於一時熱潮的長久關係

話說川嶋高二那年,曾在芦屋經歷過阪神、淡路大震災,所幸家人都平安無事,但川嶋也因此目睹了許多人生活剎那間風雲色變的景況。其後311東日本大震災發生,許多臺灣人慷慨解囊捐款日本賑災,這也使川嶋為之震驚。311大震災是許多日本人對臺灣開始抱持興趣的契機,2018年暑假,日本人前往海外旅遊的地點,臺灣首次超過夏威夷,成為最有人氣的地點(日本旅行業協會調查結果)。然而對於現今的臺灣熱,川嶋則抱持著較為冷靜的態度。

「大家開始對臺灣感興趣,這當然是好事,但對我而言,正因為臺灣是很重要的地方,才希望對日本人而言,不要只是一時流行很快就過氣的『熱潮』。」

(攝影:松本崇)
(攝影:松本崇)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讓日本和臺灣之間的關係,不要成為一時的流行,而能腳踏實地地發展呢?面對這個問題,川嶋以自己擅長的「酒吧」這個空間為例,如此說道:

「比如說,把飲料當作契機,把對話當作下酒菜。最重要的,還是客人與店家透過吧檯以對等關係面對面時,所產生的那種『共鳴』。」

(攝影:松本崇)
(攝影:松本崇)

隔著65公分的吧檯,所產生的「共鳴」。對川嶋而言,在酒吧這個小空間裡誕生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和日本與臺灣那種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或許都能以相同的世界觀,等同觀之。當雙方以對等的立場進行對話,進而產生共鳴時,兩者之間的橋,自然就架起來了。當川嶋如此闡述自己的理想時,他也發現,其實這正是恩師中山隆在他21歲那年所教導他的事物。中山,至今仍在川嶋的心中,活著。

「Bar Between架橋」從開店已屆2年半,店內客人約有九成是臺灣人。川嶋喜愛臺灣的情感,當地的人們也都接收到了,並給予回應。不知不覺,川嶋的歲數已經超過了恩師生前的年齡,最為今日川嶋的成就感到高興的,想必正是九泉之下的恩師中山隆了。

標題圖片:川嶋義明(攝影:松本崇)

關鍵詞

臺灣 勞動 僱用 酒吧 移居 台湾 移住 移住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