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扎根的日本人系列:在吧檯後創造「共鳴」──調酒師‧川嶋義明

生活 國際交流 臺灣香港 飲食

川嶋義明 KAWASHIMA Yoshiaki

生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幼兒期與青春期大半時間在位於兵庫縣芦屋的母親老家度過。小學3年級到國中1年級期間隨著父親派駐海外而移居臺北,就讀臺北市日僑學校與臺北美國學校。21歲時,認識在芦屋的酒吧店長,受其人品性格影響,而立志成為調酒師,其後輾轉於芦屋、大阪、聖地牙哥修行。35歲再次前往臺灣,38歲在臺北市內開了酒吧「Bar Between架橋」,客人約九成為臺灣人,成為扎根當地的名店。 (攝影:松本崇)

昔日的臺灣經驗漸漸加重分量及色彩

川嶋雖然做著設計工作,但每當夜幕低垂,川嶋便會自然地造訪酒吧。他四處拜訪各種酒吧,喜歡坐在吧檯邊的座位,一邊看著調酒師工作,一邊分析該調酒師與自己的風格不同之處。他發現,或許自己最喜歡的還是這個世界。

正好在這個時期,川嶋頻繁造訪臺灣,這個他在少年時期曾住過一段時間的土地。他原本就和臺北日僑學校的同窗有著往來,對臺灣也有所關心,他相當喜歡臺灣人那種不吝於清楚表達喜怒哀樂、充滿人情味的地方。他回憶起小時和家人一同前往位於臺北天母的小餐館時,那家店的店長,以及每次前去購買零食時總會多給幾顆的「柑仔店」老闆娘的身影,又讀了很多與臺灣相關的書籍。每當重新認識自己曾住過的那片土地之時,他便愈感到臺灣之可愛,因此萌生了想對臺灣報恩的念頭。川嶋逐漸確信,如果將來有一天自己要開店,地點非臺灣不可。

印證了恩師堀江的預言,34歲那年川嶋再次回到芦屋的「The Bar」重新開始了調酒師工作,同時下了一個決心。隔年他取得學生簽證,前往臺灣,在中國文化大學重新學習中文,之後一邊在酒吧和餐廳打工,一邊準備在臺北市內開一家自己的店。途中他也一度回到前公司,芦屋的「The Bar」工作一年左右,學會了水果類雞尾酒的做法。那是他此前不甚感興趣的領域,但在號稱水果王國的臺灣,這項技能當然大大派上了用場。

(攝影:松本崇)
(攝影:松本崇)

2016年11月,萬事備齊,「Bar Between架橋」在臺北市內一個角落開張大吉,川嶋自己擔任店長兼調酒師。酒吧位於離熱鬧街巷一條街外的地區,當時身邊親友對該地點頗為反對,但川嶋相信自己的直覺。透過店內窗戶向外看,可以看到小小公園裡的綠意,那片風景是他決心在此開店的原因。而之所以取這個店名,正是因為他希望這間店能成為臺日之間的一座橋。川嶋這位晚熟的調酒師,至此終於在異國的土地綻放異彩,回首21歲決心成為調酒師那年,17年歲月轉瞬即逝。

隔年,他回到日本芦屋,做了一件他長久以來未能如願以償的事:前往最初的恩師中山隆的墳墓參拜。恩師那句「你一定會成功的」,這10幾年來一直陪伴著川嶋左右,而現在他終於能向恩師致謝了。他從中山那裡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從堀江那裡學到了工作的步驟,從小田那裡學到了調酒師的技術,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與這些恩師的相遇,川嶋義明才能作為一個專業調酒師,獨立開業。

下一頁: 透過對等的對談共鳴,建構不流於一時熱潮的長久關係

關鍵詞

臺灣 勞動 僱用 酒吧 移居 台湾 移住 移住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