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扎根的日本人系列:在吧檯後創造「共鳴」──調酒師‧川嶋義明

生活 國際交流 臺灣香港 飲食

馬場克樹 [作者簡介]

川嶋義明 KAWASHIMA Yoshiaki

生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幼兒期與青春期大半時間在位於兵庫縣芦屋的母親老家度過。小學3年級到國中1年級期間隨著父親派駐海外而移居臺北,就讀臺北市日僑學校與臺北美國學校。21歲時,認識在芦屋的酒吧店長,受其人品性格影響,而立志成為調酒師,其後輾轉於芦屋、大阪、聖地牙哥修行。35歲再次前往臺灣,38歲在臺北市內開了酒吧「Bar Between架橋」,客人約九成為臺灣人,成為扎根當地的名店。 (攝影:松本崇)

中途曾一度轉換跑道

就在川嶋成為芦屋那間酒吧的常客之時,另一位導師出現了,他就是川嶋打工的位於大阪梅田的咖啡店店長,堀江孝俊。川嶋在高中時期曾駐留的一家茶館,堀江當時便是那間茶館的店長,兩人原就相識,現在更是在同一個職場,以上司和下屬的關係再次重逢。

「我從堀江那邊學到了區分工作的優先順序,以及計劃工作步驟的重要性,同時也磨練了餐飲業界的所謂3S(Speed、Smart、Smile)。當時我還年輕,自負驕傲得很,堀江徹底打垮了我的自負心態;但同時,我也學到了工作的基礎。」

(攝影:松本崇)
(攝影:松本崇)

與堀江重逢的4年之後,川嶋25歲,為了換發駕照而前往自己的出生地,聖地牙哥。前往聖地牙哥約莫1個月左右,川嶋開始在一間lounge bar工作,那是他生平第一次站在吧檯後當調酒師。他回憶當時,認為自己雖然頗受到顧客歡迎,但工作方式其實都是閉門造車不成流派。後來他因苦於文化隔閡,導致美國生活也未能持久。

在那2年後,川嶋再次回到芦屋,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跟一位在居酒屋進行開店的前置作業的職人搭上了話。那人名叫小田桂三,其實是芦屋的老酒吧「The Bar」的店長兼調酒師,之所以在居酒屋工作,只是在自己的酒吧開始營業前,幫朋友的店打雜罷了。川嶋於是開始在第三位導師小田的店內工作,現在川嶋自己的店「Bar Between架橋」的招牌酒「神戶High Ball」與「Vodka Rickey」正是在「The Bar」裡學到的雞尾酒。然而,川嶋在此時卻遭遇了挫折。

「我在那之前都是自己模索自學,此時終於露了餡。在美國你只要讓客人聊天聊得開心,就算合格了,但在日本作為一個調酒師,不管是店家或是客人都會要求你具備專業技術。加上『The Bar』的客人年齡層又偏高,在這點上更是嚴格。我於是痛感自己沒有才能,不斷自責之前沒有好好學習。」

30歲時,川嶋一度放棄成為調酒師,開始了設計T恤的新工作。但當他前去報告第二位恩師堀江此事時,堀江對他說的話卻讓他感到相當意外。

「川嶋你一定還會再回來做餐飲業的。」

下一頁: 昔日的臺灣經驗漸漸加重分量及色彩

關鍵詞

臺灣 勞動 僱用 酒吧 移居 台湾 移住 移住

馬場克樹BABA Masaki簡介與署名文章

創作型歌手、演員、文字工作者。出生於日本仙臺市。2007年起任財團法人交流協會(現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文化室主任3年半,返日投入震災復興志工1年半。2012年移居臺灣,組成臺日創作樂團「八得力(Battery)」於臺灣各地演出,創作電影、電玩主題曲,廣告音樂等。著作有《約定之地—24位在台灣扎根的日本人》(2021年,時報出版)。另外,身為演員,在不少臺灣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廣告裡都能看到他的身影。2022年7月起任中央廣播電台的節目《非常台灣》的主播。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