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倉使節團:環遊世界,探索日本現代化的方向

政治外交 歷史 文化

泉三郎 [作者簡介]

1871年,即日本實現明治維新並開始建設新國家後不久,由新政府領袖、官員和留學生組成的「岩倉使節團」漂洋過海去尋找「新國家的未來藍圖」。逾百人參加這個使節團並親眼目睹了當時的世界形勢。

親眼目睹西方文明的「光」與「影」

由政府主隊和各省派遣小隊組成的使節團是一支事先定好調查專案、有組織的探索隊伍。他們走訪了12個國家的120個城鎮鄉村,從政治、行政到軍事、外交、經濟、產業、教育、宗教、交通、通信、文化、娛樂,全方位考察了西方文明的所有領域,並就此拼命展開一絲不苟的調查。他們還在各國拜訪了當地的君主、首相、大企業領導以及一流學者,努力掌握西方文明的真實情況。

1871年12月23日,岩倉使節團從橫濱港出發。1873年9月13日,回國。
1871年12月23日,岩倉使節團從橫濱港出發。1873年9月13日,回國。

岩倉使節團一行對西方列強社會繁榮的構造原因進行了冷靜的考察。他們認為,是技術進步、產業貿易昌盛以及國民刻苦勤奮帶來了這份繁榮。尤其是在遍訪英國各地時,他們對鐵路、通信設施、煤礦、製鐵所以及各種機械工廠、啤酒和餅乾工廠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視察,近距離觀察了產業革命的真實情況。回溯歷史,他們發現這些進步都只是在這40至50年間達成的。

岩倉使節團一行不僅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光明面,也看到了黑暗面。在當時處於繁榮鼎盛時期的倫敦,岩倉使節團去了窮人居住的貧民窟。此外,他們還眼見耳聞了欺詐和搶劫。在擁有最先進文明的「花都」巴黎,他們還瞭解到不久前法國剛敗給德國,又爆發了巴黎公社的慘劇。在柏林,他們受到俾斯麥的接見,聽對方講了「弱肉強食」的現實體會。此外,在搭船歸國的途中,他們順道遊歷了阿拉伯及亞洲各國,在那些地方親眼目睹了簡陋的娼妓屋,蘇門答臘島當地人的叛亂,香港的鴉片買賣等。一行人確實感受到了被列強支配的殖民地的淒慘現狀。

岩倉使節團結合實際情況對各國的政治制度進行了學習研究。美國的國土面積過大,但歷史卻很短暫,和日本的國情相差甚遠。實行絕對君主制的俄羅斯發展最慢。比利時、荷蘭、瑞士都是小國。因此,使節團的大部分成員都覺得日本應該以英國為模式,目前則採用德國的發展方式。此外,他們還瞭解到日本在世界文明發展中所處的階段位置,認為日本可以在幾十年內追上西方列強,但「文明開化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只能採取腳踏實地的漸進主義。

最令岩倉使節團感到震驚的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支柱方面發揮作用的是基督教。他們發現,基督教給予人們倫理支撐,成為大家勤勉工作的基礎。在日本能否找到可以替代基督教的東西?這成了一個重大課題。

下一頁: 回國後的使節團主要成員,制定新政府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歷史 明治維新 日本史

泉三郎IZUMI Saburō簡介與署名文章

紀實作家。畢業於一橋大學經濟系。生於1935年。自1976年起,花費8年時間追尋岩倉使節團的足跡,並多次將研究成果付梓出版。1996年,創立「美歐亞巡遊之會」並擔任負責人,活動內容為輪流朗讀和研究由岩倉使節團書記官久米邦武所記錄的報告書《美歐巡遊實錄》。主要著作有《岩倉使節團——一群令人自豪的男人們的故事》(祥傳社,2018年),《伊藤博文的青年時代——他從歐美之行中學到了什麼》(祥傳社,2018年),《青年澀澤榮一的歐洲體驗》(祥傳社,2018年),《名曰「岩倉使節團」的冒險之旅》(文藝春秋,2004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