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德紀念館:獻一生予臺灣的天光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王育德紀念館在其故鄉臺南終於落成開幕。王育德因流亡日本,他的作品在臺灣長期一黨獨裁的體制下成為禁忌。王育德終其一生投入臺語研究,為臺灣的自由民主奮鬥不懈,來不及看到開花的成果,於1985年辭世。紀念館記錄了王育德的一生,也同時為臺灣戰後史及臺灣意識及認同留下註記。

五個展間,包括著作及聲音、書齋等豐富立面的展品

紀念館將王育德的生涯和專心致力的事分成五個空間來做展示,簡介上對各個展間附上標題做介紹。(括弧内是筆者所做的補充)

第一展覽室:從文學青年到多面向的活動家
(除了展示從年幼時期到逝去爲止的遺物、著作等,也放映由公視製作的「臺灣百年人物誌―王育德篇」)

第二展覽室:語言為民族之魂―臺語之研究―
(展示臺語相關的論文和著作,還有王育德爲了著作《臺灣語入門》 和《臺灣語初級》而錄製的錄音可聽,這個展間的説明也使用臺語)

第三展覽室:追求民主和自由―臺灣獨立運動― 
(介紹臺灣獨立運動的同志、可以閲覽臺獨聯盟所發行,從創刊號到500號爲止的《臺灣青年》,還有可以聼王錄製的「臺獨之聲」的電話等)

第四展覽室:克服絕情的判決―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
(王育德從1975年起到過世爲止,傾全力為曾為日本兵的臺灣人所做的活動的整體説明以及使用過的相關資料的展示)

第五展覽室:小小的書齋開展了大世界……
(重現了王育德的書齋。展示了從東京的自家搬來的讀書桌、書櫃、文具用品、以及開「臺灣青年社」會議和處理補償問題的事務時所使用的小矮桌、棋盤等)

王育德紀念館第五展覽室的書齋(筆者提供)
王育德紀念館第五展覽室的書齋(筆者提供)

堅持信念,終生為臺灣的民主自由播種灌溉

屢屢有人對我說「王教授短短61年的人生,竟然能夠成就如此多的事業」,其實家父的生活態度非常的簡單,堅持「臺灣是臺灣人的。想要締造一個臺灣人可以幸福過日子的國家」這樣的一個信念而已。因爲家父切身瞭解「有自己的國家,說自己的母語,榮耀自豪地活著」對一個人來説是何等地重要。

家父壯志未酬於1985年9月9日因心臟病發過世。所以,1986年民進黨的誕生、1987年戒嚴令的解除、以及爲了解決臺灣人原日本兵士補償問題而通過成立的議員立法、還有1988年李登輝當上總統這些事他都無法看到。終其一生,貫徹於播種,還來不及看到花開就離世了。

但是,光是能夠在生前得知自己的著作《臺灣-苦悶的歷史》被暗地夾帶回臺灣傳閲,諸多人士受其影響,以及臺獨聯盟所發行的《臺灣青年》對留學日美歐的學生們的共同理念的形成上,有所幫助的這些事,肯定讓他感到所做之事很值得、很有意義了。

此外,家父在日本的人生絕非不幸。雖是隻身一人偷渡到日本,能和許多日本友人建立深厚的情誼,也得以和志同道合的臺灣人一起為臺灣獨立運動而邁進。很多人對我説「王教授隨時都笑眯眯的,和他在一起很自在。」而在家裏的父親也總是沉著溫和。

家父這種「得不到回報也努力打拼」的人生態度也深切地影響家母和我,至今依然時而感到,能夠成立紀念館宛如夢境。因爲古今内外沒有多少個被迫流亡海外之人,有朝一日竟能在祖國有紀念館的前例不是嗎?這也是臺灣推翻一黨獨裁體制,實行民主政治以後才得以實現,這正是家父終其生涯切身盼望之事。

筆者於王育德紀念館前面(筆者提供)
筆者於王育德紀念館前面(筆者提供)

標題圖片:王育德紀念館館內及參訪者(筆者提供)

關鍵詞

東京大學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臺北高等學校 臺語 二二八事件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日本統治時代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