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落後,臺灣是先進」──向臺灣學習近代化遺產「懷舊」式的活用法

文化 歷史 臺灣香港

野島剛 [作者簡介]

在臺灣,華山文創園區及各地的近代化遺產的改建與活用,讓荒廢己久的地點重生,成為都市的綠洲與人氣聚集的魅力景點。「臺灣近代化遺產活用的最前線」國際研討會上,來自臺灣的多位專家解答了疑問,並提供日本思索的方向及線索。

華山文創園區的蓬勃發展

我因著作在臺灣出版,赴臺灣進行宣傳活動之時,被邀請去一場活動當來賓,會場在臺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的「青鳥書店」,這間獨立書店因頻繁舉辦講座以及空間設計獨到,而廣受各界好評。其實這已經是我第3次在青鳥書店演講,每次會場總是聚滿了許多年輕人,全神貫注地做著筆記。「華山1914文創園區」每天都會舉辦如我的演講這類的講座,或是音樂會、展覽等,也聚集了如青鳥書店這般獨特的書店,以及新潮的小店與餐廳等,吸引許多追求知性刺激的人潮、約會的男女,以及闔家出遊的家庭來此遊玩。

筆者在青鳥書店做演講(筆者提供)
筆者在青鳥書店做演講(青鳥書店提供)

這片土地前身為1914年建造的日本酒廠,戰後有一段時間仍作為酒廠繼續使用,後來因酒廠轉移他地而漸趨荒廢。其後在1999年,歷經了大規模整修,讓此處作為保留古老倉庫風情的文創空間,重新誕生。今天,它已成長為1年舉辦超過2000場活動的臺北知名景點,也成為臺灣代表性的觀光地,登在旅遊導覽書上。

華山1914文創園區正是一個代表案例,體現了那些受到棄置、看似失去了價值的近代化遺產,如何被巧妙重新活用,作為引導該地區的尖端景點而重生。很可惜地,日本至今仍沒有這樣的地點。

過去,臺灣在經濟等諸多領域都積極向日本學習,這是事實。亞洲各國的成長有其時差,形成了一種如雁飛行的發展型態,有「雁行」之稱,大抵是這樣的意象:日本飛在最前頭,包括臺灣在內的亞洲四小龍則飛在其後,接著才是其它國家。

或許過去曾有過這樣的時代。然而近年來亞洲各國都已到達,或至少是漸趨「先進國家」的水準,這已是一個無法單純使用「發展」這個概念來說明的時代了。而就日本與臺灣之間而論,在活用近代化遺產的層面上,臺日之間已經發生了逆轉現象。

下一頁: 近代化遺產保存與活用的政策轉向

關鍵詞

臺灣 近代化遺產 日本統治時期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新聞工作者。大東文化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68年生。上智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在讀期間,曾赴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留學。1992年進入朝日新聞社。後留學於中國廈門大學。曾任新加坡分社長、臺北分社長、國際編輯部副部長。「朝日新聞中文網」創辦人兼總編。2016年4月開始成為自由媒體人。不僅擅長現代中華圈的政治文化報導,還以徹底的歷史問題採訪而聞名。著書有《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出版)、《銀幕上的新臺灣:新世紀臺灣電影裏的臺灣新形象》(聯經出版)。《故宮90話:文化的政治力,從理解故宮開始》(典藏藝術家庭)、『何謂臺灣』(築摩新書)、『臺灣為何能防備新型冠狀病毒』(扶桑社新書)、『新中國論 臺灣香港以及習近平體制』(平凡社新書)等。官網:野嶋剛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