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沖繩地區的「十六日祭」與臺灣的「清明節」思考移民的共生與文化融合

生活 文化 國際交流

有一個地方,那裡的臺灣移民入境隨俗,配合沖繩與奄美的獨特掃墓習俗「十六日祭」掃墓祭祖,這個地方就是以石垣島為主島的沖繩八重山地區。有時候,這些人會選用較長的臺灣式線香祭祖,使得畫面看起來既是沖繩風情,又有著臺灣味。十六日祭,是因為選在農曆1月16日舉行而得名,但同時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十六日祭源自農曆1月15日元宵節,也就是那個在臺灣大肆點燈慶祝的節日。換句話說,住在八重山的臺灣後裔在十六日祭掃墓,不但是往移居地沖繩的傳統文化靠攏,也是一種回歸起點的行為。

先島地方盛行的十六日祭掃墓習俗

十六日祭除盛行於統稱為「先島地方」的八重山地區與宮古地區外,亦可見於沖繩本島北部的國頭地區,與鹿兒島縣的奄美地區等等。在八重山,即便當天適逢週間,學校仍會從午後起停課半天,而各公司行號也會停班。在墓地較密集地帶,甚至不到中午便因掃墓人潮而開始塞車。

今年農曆1月16日乃陽曆2月20日星期三,62歲的臺灣移民第二代玉木茂治與家人一起,來到石垣島中央部嵩田地區的墓地掃墓。因著來自臺灣南投縣的母親,現年90高齡的玉代女士的想法,玉木一家每年都會配合十六日祭的日程進行掃墓。對於配合八重山當地習俗掃墓一事,茂治先生表示「不覺得有什麼奇怪,因為從小時候就是這樣」。

八重山地區位於日本最西端,主島石垣島距離那霸約有410公里之遙,離臺北卻只有短短的280公里。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20世紀以降吸引了諸多臺灣移民遷居至此。以玉木先生為例,其父真光先生為了尋求耕地,在二次大戰前遷來石垣島;母親玉代女士則在戰後與之成婚,展開了她在石垣島的生活。

今年64歲的島本絹子女士的祖墓在嵩田地區,她也選在十六日祭掃墓。絹子女士是臺灣移民第三代,丈夫哲男先生是臺裔第二代,今年67歲。1977年絹子女士嫁到島本家時,她的婆婆把在故鄉的習慣,亦即彰化縣員林娘家的做法原封不動搬來石垣島,照舊在農曆3月3日掃墓。

絹子回顧當時。

「3月3日在日本是桃花節(譯注:女兒節),我那時候就提出,在女兒節掃墓怪怪的,要不要改到十六日祭一起掃墓。」

另一個原因是,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在墳前擺上供品,唯獨我們家沒有,總覺得對老祖宗過意不去。絹子女士的婆婆接受了她的說法,從那時起,島本家便在十六日祭掃墓。

臺裔後代在十六日祭時點香祭拜,用得是從臺灣買來的細長形線香,沖繩縣石垣市,2016年2月23日(筆者攝影)
臺裔後代在十六日祭時點香祭拜,用得是從臺灣買來的細長形線香,沖繩縣石垣市,2016年2月23日(筆者攝影)

下一頁: 臺灣移民後裔仍維持清明掃墓的傳統

關鍵詞

沖繩 臺灣 移民 掃墓 共生 台湾 移民 共生 移民 共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