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日本人精神的理論基礎

文化 歷史

笠谷和比古 [作者簡介]

武士道規定了武士的氣度和行為。進入沒有戰爭的德川時代後,它逐漸變成了一種精神上的規範,最終對庶民的生活經濟倫理產生了影響。

《葉隱》帶來的巨大誤解

說到武士道的相關書籍,佐賀藩鍋島家的原家臣山本常朝口述而成的《葉隱》尤為著名。該書成書於1716年,「武士道,即求死之道」這句話也家喻戶曉,讓人誤以為「武士道是關於死亡的學問」。但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強迫人去尋死,而是要求隨時都要有赴死的覺悟,達到超脫生死的「自由」境地,這樣才能「毫無疏漏地履行武士的職責」。

該書中還寫到「奉公至忠者,諫言治國」(聞書第二),意思是如果主公誤入歧途,臣子應當力諫主公回歸正途,專注齊家治國之事。這才是武士忠義之心的最好體現。這裡可以看出,武士道也非常重視陶冶內心和個人修養。

滲透到庶民階層的武士道精神

其次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武士道的精神並沒有局限在武士階層,而是廣泛滲透到庶民階層,最終獲得了國民道德的屬性。前文出現的 《可笑記》一書便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可笑記》雖然出自武士之手,但面向的讀者卻不是武士階層,而是一般平民。全書是以假名寫成,因此但凡在寺子屋(寺院面向庶民子弟開辦的初等教育機構,類似現代的小學——譯注)學過讀書寫字的人,就都能讀懂。此外,該書的讀者還有未成年兒童和女性。因此《可笑記》在平民階層深受好評,幾經再版,為後世熟讀熟知。

17世紀末期出版了名為《古今武士道畫集》的書籍。這本畫冊是被譽為浮世繪畫師鼻祖的菱川師宣所繪。他用圖畫來描寫通俗的武士英雄故事,僅附有簡單的文字說明。也是給小孩子看的繪本。可以說書名用了「武士道」一詞,恰好證明了武士道觀念已經滲透平民世界,深入人心。

此外,《可笑記》中宣揚的武士道的道理,也就是「不可說謊」、「做人要堂堂正正」、「為人做事要始終誠實」的倫理觀念對一般平民的生活方式也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在以商業交易為主的經濟活動中,形成了「信用第一」的風氣。

武士道對日本社會和國民的影響是極其深遠和全面的。

標題圖片:鐮倉時代末期到南北朝時代的武將菊池武光的騎馬雕像(Photo Library)

關鍵詞

歷史 武士道 日本史 武士

笠谷和比古KASAYA Kazuhiko簡介與署名文章

大阪學院大學法學部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名譽教授。專門研究日本近世史、武家社會論。1949年出生。1978年京都大學研究所史學專業畢業。曾任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2018年起任現職。曾任柏林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巴黎大學等大學的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關原合戰與大阪之陣》(吉川弘文館,2007年)、《傳統文化與全球化》(NTT出版,2009年)、《武士道的精神史》(築摩書房,2017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