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日本人精神的理論基礎

文化 歷史

笠谷和比古 [作者簡介]

武士道規定了武士的氣度和行為。進入沒有戰爭的德川時代後,它逐漸變成了一種精神上的規範,最終對庶民的生活經濟倫理產生了影響。

討論武士道的書籍中,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一書最為出名。1899年,新渡戶稻造在紐約出版了英文版的《Bushido:The Soul of Japan》。1908年,櫻井彥一郎將之翻譯為日文版。1938年,矢內原忠雄版的日文《武士道》被收入岩波文庫,隨著不斷再版,這本書也成為了武士道理論的經典。另一方面,也有人批判本書將武士道視為與西方騎士精神比肩的高尚道德的論述,不過是近代明治時期的民族主義創造出來的虛像而已。總之毀譽參半,一直都飽受爭議。而本文將嘗試從歷史實證主義的角度出發,探討在武士活躍的時代,當時世人所指的「武士道」是什麼,其本質又是什麼。

勇猛果敢血戰沙場的行為規範

直到中世社會,日本還沒有「武士道」一詞。中世對武士的行為規範,用的是「弓馬之道」、「執弓者的素質」等表述。「武士道」一詞最早出現在著名的武田流兵學經典《甲陽軍鑑》上。該書總共有20卷,書中「武士道」一語出現過30次以上,由於該書作為兵學教科書,在武士階層廣為流傳,所以普遍認為這本書對「武士道」一詞的普及影響甚大。 

不過,這本書在成書時期上還有爭議。一種說法是武田信玄的家臣高阪彈正昌信(高阪昌信)在1575年長篠之戰敗北後,開始撰寫此書,還有一說是武田流軍學者小幡勘兵衛景憲(小幡景憲)於1615年左右整理編撰而成。現在似乎認為出自高阪昌信之手的說法更具優勢。

《甲陽軍鑑》中所說的武士道,都是離不開沙場上的建立功勳和勇猛果敢的作戰廝殺的。例如書中有這樣的表述:「先日所言之用人不善者,(中略)使長於武士道者任米錢奉行、材木奉行或山林奉行等職」(甲陽軍鑑,品三十)。這句話是在批判,認為讓善於武士道的人去從事行政財務等庶務,就是埋沒人才,指出所謂武士道就只應該是在戰場上「執槍殺敵」。

然而,武士道在後來的發展,比起外在的武勇,更重視內心的堅韌,逐漸地向為以培養德義之心為主的方向發展了。

下一頁: 太平盛世引發武士道的質變

關鍵詞

歷史 武士道 日本史 武士

笠谷和比古KASAYA Kazuhiko簡介與署名文章

大阪學院大學法學部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名譽教授。專門研究日本近世史、武家社會論。1949年出生。1978年京都大學研究所史學專業畢業。曾任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2018年起任現職。曾任柏林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巴黎大學等大學的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關原合戰與大阪之陣》(吉川弘文館,2007年)、《傳統文化與全球化》(NTT出版,2009年)、《武士道的精神史》(築摩書房,2017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