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日本語籍的那一天
文化 語言 臺灣香港 藝術 國際交流-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連平假名都不識一字的國中女生,成為群像文學獎作家
就在幾天前,我以日文書寫的小說《独り舞》繁體中文版《獨舞》,正式在臺灣上市。作者和譯者是同一人的文學作品,雖算不上空前絕後,卻也相當罕見吧。正如宣傳句「臺灣首位獲日本群像新人文學獎優秀作」所說的,我是一位以日中雙語進行創作的臺籍作家。
談起以日文創作小說的臺籍作家,比較有名的大概是溫又柔和東山彰良吧。但他們都是從小便移居日本,是在日語裡長大的作家。
我卻不然。雖然我現居日本,但移居日本卻還只是幾年前的事。那時我還只是一個普通的留學生,日本一個親戚家人都沒有。親戚和家人裡,別說是日籍人士或旅居日本了,就連懂日文的人,也一個都沒有。
所以在孩提時代,我幾乎是沒有機會接觸日語的。在國中歷史課教到「平假名」與「片假名」的形成經過以前,我甚至連「平假名」與「片假名」這兩個詞都沒聽過。我還記得在品客洋芋片外罐多語的食品標示上看到「召し上がる」這個日文詞彙時,由於當時只看得懂漢字,便望漢字生意,以為是「向上召喚」的意思。的確,想吃品客洋芋片,得將洋芋片從筒狀容器裡向上拿出才行,難道在日文裡這種行為就稱作「召喚」嗎?那時的我覺得相當有趣。
包括我在內,大概誰也沒想到,那個連「あいうえお」都看不懂的國中女生,十二年後竟會獲得日本純文學代表性文學獎「群像新人文學獎」,成為日本文學的作家吧。
學習日語的契機
為什麼妳會想學日語呢?
打從旅居日本,這問題已被問了不下百遍,而我總是歪著頭,煩惱著不知該如何回答。
若有什麼易於理解的動機,比如說為了就業啊,或因為喜歡日本動漫什麼的,那倒是不難回答,難就難在,我並沒有這類動機。以結果而論,我的確在日本就業了,也的確喜歡日本動漫,但我覺得這些都是我學習日語的結果,而非理由或契機。
所以我也只好回答:其實沒什麼契機耶。十五歲的某天,不知為何突然有個念頭,「不然來學個日語吧」,從天而降打中了我,從此開啟了我的日語學習之路。若說世上真有上天的啟示這一回事,或許就是如此吧。
但當然,一個人不大可能憑著瞬間的啟示就從事語言學習十幾年。的確剛開始只是某種沒來由的念頭,但實際學過日語後,我便為日文之美所魅惑,從此欲罷不能,驀然回首,竟已過了十幾年。
你問我美在哪裡?
首先是文字,日文文字夾雜漢字與假名,密度不均看來像是某種斑點花紋,這就有一種美感,彷彿是漢字的寶石鑲嵌在平假名的大海裡,或是漢字的花瓣點綴在平假名的樹梢上,當月光照下,大海便閃閃發亮,風一吹過,櫻瓣便紛紛飄落。
接著是音韻,日語的音節基本上是「開音節」,也就是「子音+母音」的組合,比如說「こ」是「k」+「o」而「と」是「t」+「o」。並非所有語言都是如此的。而「子音+母音」的構造持續發音,聽起來便有如機關槍,噠噠噠噠噠,極富節奏與韻律感,使人(使我)不由得想出聲重複朗誦。啊,在閃耀的海面和飄落的櫻瓣後寫出機關槍這種東西,真是抱歉。
總之,在那之後我便循著初級、中級、高級的順序,一階一階地爬上了日語的階梯,不知不覺便開始用日語自言自語,然後就連夢境裡的角色也開始講日語了。我來到日本,在日本企業就職,然後突發奇想地開始用日語寫小說,而那竟也僥倖得了獎。對現在的我而言,日語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事物。
沒什麼特別的契機,不過就是一時興起,開始學習日語,而那卻大大地改變了我的人生。但若當初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帶著明確的目的性接觸日語的呢?我想,恐怕我就無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了。我真心如此認為。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若是帶有目的性,那麼日語也只是純然的道具,一旦達成目的,日語便棄之可也。對我而言日語並非道具,而是目的本身。嗯,多像戀愛。
若有人問我為何能把日語學得這麼好,我大概也只能說,因為我愛上日語了。
沒有日本國籍,卻有了日本語籍
在我還在以中文寫小說的那段時間裡,我從沒想過自己有天竟能用日文寫小說。
無疑,我是喜歡語言表達的,因此即便當時日語仍破破爛爛,我仍盡力想用日語表達些高深的什麼。在初級階段的作文課裡,我就偏偏愛用「厳寒」「酷暑」「耽溺」這種任哪個出版社的初級教科書都絕不會收錄的詞語。在練習日語演講時,我甚至當場背誦藤村操〈辭世文〉這篇日文古文的文章。下課時間也老是纏著教師,問些五段活用、四字熟語、漢文訓讀的問題,想必讓老師相當頭疼吧。
同時我也練習聽寫動畫和日劇的臺詞,閱讀日語小說,自習漢文訓讀,用盡許多辦法試圖拓展自己的日語表達能力。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所持有的日文詞彙和句法,在質與量上都無法表達我想表達的事物或心緒(嚴格來講其實現在也仍無法)。何況文學作品,這種需要高度、多樣且精準表達的藝術,我一直覺得自己身為非母語人士,是寫不出來的。
文學既是「語言的藝術」,同時也承擔著「拓展語言本身的可能性」此一任務。那麼對一個不屬於我的語言,我是否真有辦法做到?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自己是做不到的。
這樣的想法其實相當怪異:語言之為物,本來就不屬於特定個人或群體,而該是更加開放性的存在,為不同時空的人類所共享,與歷史一同演化的事物。即使如此,我仍舊顧忌著自己非母語人士的身分,不敢將不是自己母語的語言,當作是「自己的東西」,不遵從某種既定規範(如語法、詞語在辭典上的語意、母語人士的語感等等),而妄自尊大地嘗試「拓展其可能性」。
非母語人士是語言世界的難民,一離開兒時所習得的第一語言的領域,其語言使用的正統性便不被承認。其實即便同是母語人士,也有語感大相逕庭的時候,但若非母語人士和母語人士的語感不同了,總是母語人士的語感會被認為是正確的。也就是說,非母語人士對於該語言,是沒有解釋權的,這就好像移民者不被賦予權利,去干涉移居國家的內政一樣。
做為一個非母語人士,便必須時時刻刻誠惶誠恐,恐懼著有人會指著自己說:「你的日語很奇怪,不自然」。而非母語人士自身,也往往無法完全信賴自己的語感。
所以當我獲得「群像新人文學獎」時,固然喜悅自己作為作家出道,同時也相當開心,自己「作為一個日文使用者受到了承認」。我以不甚熟稔的手勢,一邊參照辭典和網路資訊,一邊戰戰兢兢寫下的第一篇日文小說,那正是我恬不知恥的,對「拓展語言可能性」的嘗試。本來寫小說這回事便有如走鋼索,而若使用的是第二語言,那鋼索更是脆弱如蛛絲。我知道自己一個不小心便可能墜落而摔得粉身碎骨,卻仍奮不顧身地用力一跳。所幸這個跳躍沒有導致墜落,這感覺就像是跳躍之後有人接住了我,輕輕地撫摸著我的頭,交給我一枝筆,溫柔地告訴我:「沒事的,你就放心地待在這裡,放心地寫吧。」
這正是我所期盼的話語。經歷了嘔心瀝血般的學習,好不容易才到手的,名為「日語」的筆,我終於知道自己能信任這支筆,這讓我感到相當安心,就好像得到了「日本語籍」──不是「日本國籍」──一樣。
國籍是封閉的,必須要達成規定的條件、按照規定的手續、通過規定的審查才能入手,有時想拿到新國籍還得先放棄舊國籍。但「語籍」卻是開放的,任誰都可以在任意時刻入手,若有那個心,甚至也可以保有雙重,甚至三重語籍。取得國籍需要繳交厚得像電話簿般的申請資料,但取得語籍只消有對語言的愛,以及一支筆便可。國籍在國家滅亡之時便會消滅,但語籍卻直到疾病帶來遺忘,或是死亡造訪的那天為止,任誰也無法奪去。
終於取得日本語籍的那一天,我走出講談社大樓,抬頭望向濃密漆黑的夜空,深吸了一口大氣,然後在心裡默默做了個決定。
我要用自己手中所握的這支雙重語籍的筆,來彩繪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
標題圖片:日語的文字充滿美感,就像是漢字的花瓣點綴在平假名的樹梢上(筆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