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推廣臺灣文學的早逝之人――追悼翻譯家天野健太郎

文化 語言 藝術 臺灣香港

野島剛 [作者簡介]

在學術出版圈雖然臺灣文學作品持續被翻譯出版,但能突破學術圈,走入日本一般讀者的臺灣文藝作品少之又少。原因除了內容與主題的難度外,譯文的琢磨與品質成為重要關鍵,宣傳及露出更是一大課題。身為臺灣文學愛好者的翻譯家天野健太郎,七年間在日本投入文學翻譯及推廣,留下耀眼成績,因病早逝令人扼腕。

為臺灣文學在日本開拓出新的道路

決定舉辦追思會的理由在於,希望能藉由追思會的回顧,向外界呈現天野健太郎的成就,讓相關人士藉以交流討論。

如何評價、緬懷、談論逝去之人,是每一位都可以自由思考的問題。認識來往的長短和關係的深淺,會出現不同的感情。只是――有部臺灣電影名為《百日告別》――人們接受他人的逝去,需要一點時間。天野健太郎的逝去,實在太過突然,對於那些認識他的人來說,希望這個追思會成為一個可以吐露心緒的地方。我認為追思會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應該已經圓滿達成。

筆者擔任追思會主持人(攝影:nippon.com高橋郁文)
筆者擔任追思會主持人(攝影:nippon.com高橋郁文)

我作為天野的朋友,因為他的活躍而獲得許多的正面刺激與鼓勵,同時和他也共有一種意識,我們都在思考日本如何認識臺灣的這個問題,思考應該如何傳達不僅止於政治和歷史,而是更多面向的「今日臺灣」。儘管如此,透過追思會上各方人士的諸多發言,天野健太郎參與過的活動,超出想像地豐富多樣,提供我一個機會,重新理解更多面向的天野健太郎。

天野健太郎實際上的活動期間大約7年,抱病期間,不僅從事翻譯工作,更積極投入在日本的臺灣文化推廣活動,留下如此耀眼的成就,不僅是我,許多相關人士都感到驚訝讚嘆。天野太過早逝,這對於日本如何理解臺灣,或是對於臺灣文學界來說,都是莫大的損失。

天野的活躍事蹟在日本已是廣為人知,但在「臺灣文學海外推廣的貢獻」這層意義上,似乎尚未全然傳達到臺灣本身。我期盼,臺灣文學的相關人士和政府有關文化部門能夠盡可能地,更加重視「恩人」天野健太郎的成就――他在華文圈之外開闢出一條讓更多讀者能廣泛閱讀臺灣文學的道路。

標題圖片:天野健太郎的往日身影與他的翻譯作品(攝影:nippon.com高橋郁文)

關鍵詞

臺灣 文學 翻譯 台湾 文学 文学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新聞工作者。大東文化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68年生。上智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在讀期間,曾赴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留學。1992年進入朝日新聞社。後留學於中國廈門大學。曾任新加坡分社長、臺北分社長、國際編輯部副部長。「朝日新聞中文網」創辦人兼總編。2016年4月開始成為自由媒體人。不僅擅長現代中華圈的政治文化報導,還以徹底的歷史問題採訪而聞名。著書有《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出版)、《銀幕上的新臺灣:新世紀臺灣電影裏的臺灣新形象》(聯經出版)。《故宮90話:文化的政治力,從理解故宮開始》(典藏藝術家庭)、『何謂臺灣』(築摩新書)、『臺灣為何能防備新型冠狀病毒』(扶桑社新書)、『新中國論 臺灣香港以及習近平體制』(平凡社新書)等。官網:野嶋剛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