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酒吧:超高齡化社會的社交場所

社會

谷口功一 [作者簡介]

日式酒吧這種型態的飲酒場所,誕生於首次東京奧運期間。自此經過半個世紀,日本已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照護酒吧」型態的店鋪終於在世人面前登場!

一般我們對於日式酒吧(スナック)這個名稱,腦中浮現的是這副景象:拉開店鋪大門就會看到吧檯,以及吧檯一旁的媽媽桑(或是男店長),並且附設卡拉OK;熟客們在店裡有存放的瓶裝醇酒,一邊兑水啜飲,一邊高聲歌唱的光景,應該讓人非常熟悉吧。

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期間,為了對抗政府當局強化規範深夜的娛樂場所,日式酒店以提供「輕食」(snack)的型態登場。1980年代以降,逐漸成為目前附設卡拉OK的型態,自此經過40年,一直扮演著各地區小型社交場所的角色,為夜間巷道點上燦爛的霓虹燈光。

近年來,白天也可以聽到從日式酒吧流洩而出的卡拉OK歌唱聲。店主有效活用白天的時間,根據不同狀況,提供無酒精類的飲料,接待唱歌的高齡族群。在我熟識的店家裡,也曾聽說有店家以半志工的形式供應茶點,給從高齡者照護機構搭巴士一同前來的團客,提供他們盡情歡唱的服務。

下一頁: 需要照護者及癌症末期病患也有類似需求

關鍵詞

老齡化 老齡化社會 高齡化 高齡化社會 酒吧

谷口功一TANIGUCHI Koichi簡介與署名文章

首都大學東京法學部教授。1973年生於大分縣別府市,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後,進入同校的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攻讀博士,課程單位取得後滿期畢業。曾為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PD),之後擔任現職,專業為法律哲學。主要著作有《購物中心的法律哲學》,同時編著《日本夜晚的公共圈》等書籍(皆為白水社出版);同時也擔任「小酒吧研究會」代表。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