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的校服

社會 文化 生活 教育

難波知子 [作者簡介]

源於軍服的男子校服,始於袴裝的女子校服。日本人是如何看待隨時代發展演變為水手服和單排扣西裝的校服的呢?

大眾化、抵制制服,到設計的多樣化

回顧男女校服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對校服的種種不同看法。乖乖遵守學校制服規定的校服歷史,和渴望擺脫規則、將願望和理想投射到服裝上的校服歷史,可以說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從大正到昭和,升學進入男女中的人數不斷增多,成衣行業的發展使西式服裝在百姓階層開始普及,此後,長久以來專屬於精英男生和時尚女生的校服也逐漸走向大眾化。大家都穿一樣的服裝,不僅能彰顯「平等」, 也包含了希望通過校服掩蓋貧富差距的用意。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日本經歷了激烈的學生運動時期,校服的存續受到威脅。此時,校服被視為以管理主義為導向的教育體制的象徵,備受討論,有些學校掀起了廢除校服或自由化運動。但是這種動向僅限於東京的部分學校,校服制度並未完全廢除。80年代後期,一些學校開始將立領校服和水手服全部改為單排扣西裝款式,校服設計風格越來越多樣化,人們對校服的評價也逐漸好轉,並一直延續到現在。

寄託在校服中的美好回憶

為什麼校服屢屢飽受詬病,卻始終沒被廢除呢?被煩冗的規則束縛,時而會感到不快,並且校服費用與快時尚相比也顯得很不划算,但為什麼至今依然有很多人還穿校服呢?

其實,對日本人來說,校服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局限於在校期間。一些人畢業後,看到有學生穿著母校的校服,會忍不住上去打招呼,也有人在母校計畫修改校服設計時,表示出強烈的反對。很多人對學生時代的回憶都與校服重疊在了一起。校服之所以不會輕易消亡,或許很大原因就在一群廣大的支持者的記憶中對校服的美化以及寄託於校服上的懷舊情結吧。當回憶起學生時代,回首自己的初心時,校服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開關。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校服。有人也曾因為被迫和大家穿同樣的衣服而感到彆扭,也有人正在經歷這種痛苦。此外,制服抹殺個性的一面、置裝費問題、如何應對LGBT等,校服還面臨堆積成山的問題。然而另一方面,每當開學季看到身穿嶄新校服的學生們,面對這樣一幅春日的場景是,也會讓人不禁欣然微笑。這種愛怨交織的情緒,或許恰恰就是校服文化多義性和多面性的證據吧。好壞兼俱,既愛又恨。為什麼要穿校服?答案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的。

標題圖片:站在黑板前的高中生(Aflo)

關鍵詞

教育 學校 制服

難波知子NANBA Tomoko簡介與署名文章

御茶水女子大學基礎研究院人文專業副教授。1980年出生於岡山縣。完成該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並獲得博士學位。2012年任該大學助教,17年升為副教授。著作有《學校制服文化史——日本近代女學生服裝的變遷》(創元社,2012年)、《近代日本學校制服圖錄》(創元社,2016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