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表演藝術和手工藝歷經數百年而不衰,一直扣動著日本人的心弦。為了讓這些重要技藝代代相傳,日本政府將領會和掌握了這些技術的人評為「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俗稱「人間國寶」。我們將走近這些人間國寶,感受他們求索不斷、認真鑽研的決心及其對作品的思考。大角幸枝是金工領域首位被評為「人間國寶」的女性。她師從3位大師,將所學技藝融會貫通,並始終保持著與材料本身的「交流」。
將易變之物轉為永恆的存在
「金屬這種東西其實不是硬的,而是軟的。把銀加工成器皿時,銀會在手中受熱,與我融為一體,變成我想要的樣子。」
原以為金屬都是堅硬的東西,但大角幸枝的作品就像她本人所說的那樣,莊嚴大氣又雜糅著柔和的氣息。
比如,下面這件作品正是如此。這件用銀、銅和紅銅打造的花瓶名為「紅海」,完美地展現了夕陽下的海景。

這件用銀、銅和紅銅共同打造的花瓶《紅海》曾在2022年第69屆日本傳統工藝展上展出(日本工藝會提供)
「或許因為童年是在靜岡的鄉下度過的,我很關注自然界的東西。我發現,將波浪、風和雲等沒有固定形狀的東西作為主題,將其呈現在器皿上特別有意思。金屬不易破損且具有持久性,與變幻莫測的自然剛好相反。金屬是一種很穩定的材料,它能將易變之物轉變為永恆的存在。」
大角的作品融合了兩種工藝:一種是鍛金,即用木槌或鐵錘將金屬敲打成器皿的形狀;另一種是雕金,即用鏨刀在金屬表面雕刻出圖案。整個製作過程十分複雜。

銀造花瓶《瑞雲》曾在2018年第65屆日本傳統工藝展上展出(日本工藝會提供)
加工效果立竿見影的材料
打造銀造花瓶「瑞雲」時,首先用噴火槍將銀板加熱軟化,然後將其放在凹成盤狀的木台或沙袋等上面,用木錘或鐵錘持續捶打。當銀器成型後,再用木錘敲打出蓬鬆的雲狀。
接著在銀器表面畫好草圖,用鐵錘細細捶打出草圖線條,形成立體的波浪線「棱線」。然後,用小鐵錘捶打鏨刀,在器皿表面鏨出水平、垂直、斜向的細槽,即「目切」。再將鉛箔鑲入細槽,用柳木鏨刀將鉛箔捶入紋理之中。去除多餘的鉛箔後,用鐵錘將鉛箔完全鑲嵌入槽。這道名為「布目象嵌」的裝飾工序就算完成了。
「完成一件作品需要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雖然很辛苦,但金屬對力道反應靈敏,加工效果立竿見影。相比之下,陶瓷通過燒製完成,最後的工序由火候決定,火候對成品效果影響很大。而金屬工藝品不受這類不確定因素影響,成品基本符合預期,而且造型上也追求嚴謹和完美。我覺得金屬的這種特性很適合自己,這也是我能夠在金工領域深耕的原因之一。」
大角幸枝決心涉足金工領域是在大學的時候。因為憧憬美和藝術的世界,她考入東京藝術大學。原本計畫學習美術史,但入學後發現周圍的人都在學習繪畫或雕刻等手工技藝。於是,從小喜歡動手的大角也萌生了創作的想法。
「小時候我最喜歡上的就是工藝課。在家時我也會用彩色印花紙折人偶,然後送給幼稚園。這麼一想,我在學生時代被手工藝世界吸引或許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大角幸枝女士
融合3位老師的技法
比起藝術,大角更喜歡兼具實用和美觀的工藝。不過,為了確定自己適合哪個工藝領域,她需要學習一些實用技能並了解相關材料。大角嘗試了各種工藝創作,包括陶瓷、印染和漆器等。當時,她在大學無法選修其他系的實用技能課程,就在校外學習了這些技能。
「金工是力氣活。當時,做這行的基本是男性,對女性沒什麼吸引力。但是,黏土質地柔軟,難以捉摸,而漆料會引起皮膚炎症…那麼,剩下的也就是金工了。更正面的原因是,金工材料吸引了我。金屬的高雅質感,尤其是金銀深邃優雅的色彩和光彩讓我深深著迷。」
最初,大角在一名大學學長的雕刻教室裡學習製作飾品。大學畢業後,經人推薦她拜入製作帶扣等金屬配飾的大師桂盛行的門下。隨著雕金技藝不斷提高,除了運用雕金技術雕刻表面圖案外,大角還想製作作為主體的器皿。
在桂盛行的推薦下,大角師從關谷四郎[1977年被評為「重要無形文化財(鍛金)保持者」],學習製作「錘目紋」器皿的技術,錘目紋是用鐵錘在金屬表面打出的一種紋理。後來,大角又被在金屬表面雕刻細紋然後嵌入金銀箔形成圖案的「布目象嵌」技法吸引,她拜鹿島一谷[1979年被評為「重要無形文化財(雕金)保持者」]為師。
「在桂老師傳授的雕金技法的基礎上,我運用關谷老師傳授的鍛金技法製作錘目紋器皿,再運用鹿島老師教授的布目象嵌工藝製作作品。簡而言之,我的作品風格融合了老師們的技藝,他們的教導讓我受益良多。」

銀造花瓶《夕照》曾在2021年第68屆日本傳統工藝展上展出(日本工藝會提供)
邊打工邊磨練技藝
大角通過這種方式磨練了技能,但金工產品需求小,尤其這又是男性占主導地位的領域。當時,大角難以靠金工相關的工作謀生。
不過,在那個女性理應結婚生子的時代,大角在磨練技藝的同時還體驗了許多不同的工作。她說:「我就想靠『某種東西』來謀生,雖然當時還不確定這種東西是什麼。」
大學畢業後大角成為一名外聘美術講師。約1年後,她轉職去日本專利局擔任審查員,負責設計類專利申請的審核工作。大約過了1年,大角因不適應工作環境而離職,做了一段時間的設計類兼職。接著,她回到東京藝術大學,做了8年助教,後來成為東京家政大學副教授。41歲的大角終於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我在東京家政大學一直工作到還有5年退休,因為當時母親年過九旬,需要人照顧。在大學我新開了造型表現專業,擔任負責人,還開設金工課程,讓金工正式走進課堂。儘管要工作,我也從未中斷過藝術創作,一直有作品在展覽會上展出,忙得不可開交。那時候年輕,所以能做到這些。」
就這樣,大角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藝。2015年,69歲的大角被評為「重要無形文化財(鍛金)保持者」,成為金工領域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性。她的作品獲的這樣的評價:「行雲流水般的棱線和金屬獨有的色彩凸顯出分量十足的器皿美,形成洋溢著現代感的個人風格。」(摘自2015年文化廳發佈的新聞稿)。
「我沒想過自己能評上,很吃驚。這件事也只是碰巧,我沒有身為女性的那種壓力感。製作作品時我仍然在反思自己。不過,這10年我感覺金屬在對我說『不想再繼續彎曲變形了』,製作過程於是變得更有意思了。現在我最感興趣的是,一邊和材料『對話』,一邊追求『順其自然的形狀』。」

銀造花瓶《大潮》曾在2023年第70屆日本傳統工藝展上展出(日本工藝會提供)
人類是具有創造性的
當有如此細膩的感受時,製作似乎變成了一件特別的事情。然而,大角卻說並非如此。
「就像鳥兒築巢一樣,人類是具有創造性的生物體。尤其是我相信人類天生具備有意識地創造美好事物的天性。如今的時代什麼都能買到,乍一看很富足,但像現在這種習慣喝寶特瓶茶水而不用茶壺泡茶的生活是貧瘠且空虛的。」
「創造是人類的一個天性,但問題是我們已經忘記了這一點。我一直從事手工藝製作是因為自己喜歡,如果這能影響到其他人,讓他們看到我們這些手工藝人的作品,拿去使用並意識到這一點,那就再好不過了。我相信,這才是傳統手工藝的力量所在。」
採訪、撰文:杉原由花、POWER NEWS編輯部
採訪圖片:橫關一浩
標題圖片:川上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