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幸枝:癡迷金銀光澤的金工藝術家

文化 技術 藝術 歷史

傳統表演藝術和手工藝歷經數百年而不衰,一直扣動著日本人的心弦。為了讓這些重要技藝代代相傳,日本政府將領會和掌握了這些技術的人評為「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俗稱「人間國寶」。我們將走近這些人間國寶,感受他們求索不斷、認真鑽研的決心及其對作品的思考。大角幸枝是金工領域首位被評為「人間國寶」的女性。她師從3位大師,將所學技藝融會貫通,並始終保持著與材料本身的「交流」。

大角幸枝 ŌSUMI Yukie

1945年生於靜岡縣。1969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藝術系,師從雕金大師桂盛行、鹿島一谷和鍛金大師關谷四郎。1987年獲日本工藝會總裁獎,2010年獲紫綬褒章,2015年被評為「重要無形文化財(鍛金)保持者」,2017年獲旭日小綬章。現為日本工藝會參與、東京家政大學名譽教授。

將易變之物轉為永恆的存在

「金屬這種東西其實不是硬的,而是軟的。把銀加工成器皿時,銀會在手中受熱,與我融為一體,變成我想要的樣子。」

原以為金屬都是堅硬的東西,但大角幸枝的作品就像她本人所說的那樣,莊嚴大氣又雜糅著柔和的氣息。

比如,下面這件作品正是如此。這件用銀、銅和紅銅打造的花瓶名為「紅海」,完美地展現了夕陽下的海景。

這件用銀、銅和紅銅共同打造的花瓶《紅海》曾在2022年第69屆日本傳統工藝展上展出(日本工藝會提供)
這件用銀、銅和紅銅共同打造的花瓶《紅海》曾在2022年第69屆日本傳統工藝展上展出(日本工藝會提供)

「或許因為童年是在靜岡的鄉下度過的,我很關注自然界的東西。我發現,將波浪、風和雲等沒有固定形狀的東西作為主題,將其呈現在器皿上特別有意思。金屬不易破損且具有持久性,與變幻莫測的自然剛好相反。金屬是一種很穩定的材料,它能將易變之物轉變為永恆的存在。」

大角的作品融合了兩種工藝:一種是鍛金,即用木槌或鐵錘將金屬敲打成器皿的形狀;另一種是雕金,即用鏨刀在金屬表面雕刻出圖案。整個製作過程十分複雜。

銀造花瓶《瑞雲》曾在2018年第65屆日本傳統工藝展上展出(日本工藝會提供)
銀造花瓶《瑞雲》曾在2018年第65屆日本傳統工藝展上展出(日本工藝會提供)

下一頁: 加工效果立竿見影的材料

關鍵詞

工藝 傳統藝術 傳統工藝 傳統文化 人間國寶 鍛金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