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手線「站名」故事

大塚(JY12):大塚的「塚」是指古墳、櫓(城堡外圍瞭望台)、或標示里程的土塚呢?

文化 社會 生活 歷史 觀光旅遊

山手線自1909(明治42)年正式命名以來,一直是東京交通鐵路網中的重要中樞,並有「首都大動脈」之美譽,目前全線共有30個車站。回溯每個車站站名的由來,會發現皆蘊藏著鮮為人知的歷史寶藏。第11回要介紹大塚車站,站名的「塚」代表意思為何,並解說「塚」的地理位置。標題中的JY12是JR東日本線的車站編號。

大塚的「車站名稱」造成的混淆

山手線大塚車站於1903(明治36)年4月1日起正式營運,當時是日本鐵道公司田端至池袋區間的車站之一,與池袋站、巢鴨站同一天開幕。下方圖片為1925(大正14)年時的月台,據說那些屋頂支撐柱是明治時代從歐美進口的舊鐵軌製作而成。

1925(大正14)年的月台(鐵道博物館藏)
1925(大正14)年的月台(鐵道博物館藏)

其實,當初日本鐵道在規劃田端至池袋區間時,原本打算要將鐵軌鋪設在與現今山手線不同的地方(參考《關於日本鐵道池袋車站設置經緯之考察》 伊藤暢直/《生活與文化:豐島區立鄉土資料館研究紀要》)。

若按照原定計劃施工的話,從目白車站延伸出去的路線會在進入池袋車站之前向東轉彎,並經過大塚站(原訂站址為現今東京地下鐵丸之內線「新大塚車站」附近),再延伸至巢鴨。不過,由於池袋車站開幕日期已定,於是便稍微變更路線,向北擴展出去,最終大塚站的工地便移往原訂計畫偏北的地方,亦即現在的位置。

圖中的綠線為一開始規劃的山手線示意圖。離開目白來到池袋站南方,有一個向東的轉彎,通稱「驚訝轉折」,原計劃與現在的新大塚車站周邊直接連通。

「大塚」車站名稱的由來更是錯綜複雜。

這是由於車站正式營運當時,所在地町名為「北豐島郡巢鴨村大字巢鴨字宮仲」,原本規劃倘若車站位於「巢鴨站」西方,便可取名「西巢鴨站」,或者取地名的最後兩個字「宮仲站」,感覺比較合適。

雖然宮仲的地名由來不可考,但以「宮=神社」的觀念來看,很有可能是指巢鴨村守護神天祖神社(豐島區南大塚3丁目)。如今宮仲這個地名已不復存在,只有兩處仍保有其名,即山手線大塚至池袋間上方的一座小陸橋「宮仲橋」及上池袋的小型兒童公園「宮仲公園」。

那麼,「大塚」這個車站名稱從何而來呢?

「大塚」車站位於豐島區,但「真正的大塚」則位在文京區。「大塚」車站南方約700公尺處是丸之內線的「新大塚」車站,再往南邊走則是文京區大塚1至6丁目區域。這一帶有御茶水女子大學及其附屬學校、筑波大學東京校區及其附屬學校、跡見女子大學等,多所教育單位聚集於此,是名符其實的文教區。此外,護國寺與皇族的豐島岡墓地也位於此區。

大塚3丁目的東京地下鐵丸之內線茗荷谷車站附近,有一座名為「『大塚』地名發源地」的紀念碑,設立於1971(昭和46)年,地點位在帝國女子專門學校(現相模女子大學)的舊址上。碑文由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暨中國哲學研究家宇野哲人(歿)所撰寫。關於碑文詳細內容會在後面進一步說明。

具體來龍去脈雖不清楚,但最後的決定就是將山手線這個離原訂計畫有些距離的車站,取名為「大塚」。

現在,山手線大塚車站北邊的町名是「豐島區北大塚」、南邊是「豐島區南大塚」。這兩塊區域包夾了車站,從地理位置來看,這個站名清楚且合理,不過,因「豐島區南大塚」與「文京區大塚」的北邊相鄰接,讓情況顯得有些複雜。

地圖研究家的今尾惠介表示,豐島區北大塚和南大塚的地名是在1969(昭和44)年所命名。當時,儘管文京區已有大塚町這個地名,仍然決定以此命名,今尾指出「(區公所的)負責人之間可能缺乏資訊交流,這是一次拙劣地名政策的典型範例」,語氣十分嚴厲(《站名學入門》中公新書)。

實際上,每次在討論東京地名冷知識時,一定都會有大塚的份。

下一頁: 《南總里見八犬傳》登場人物的故鄉

關鍵詞

觀光 鐵路 東京 JR東日本 鐵道 旅遊 山手線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