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塚的「車站名稱」造成的混淆
山手線大塚車站於1903(明治36)年4月1日起正式營運,當時是日本鐵道公司田端至池袋區間的車站之一,與池袋站、巢鴨站同一天開幕。下方圖片為1925(大正14)年時的月台,據說那些屋頂支撐柱是明治時代從歐美進口的舊鐵軌製作而成。

1925(大正14)年的月台(鐵道博物館藏)
其實,當初日本鐵道在規劃田端至池袋區間時,原本打算要將鐵軌鋪設在與現今山手線不同的地方(參考《關於日本鐵道池袋車站設置經緯之考察》 伊藤暢直/《生活與文化:豐島區立鄉土資料館研究紀要》)。
若按照原定計劃施工的話,從目白車站延伸出去的路線會在進入池袋車站之前向東轉彎,並經過大塚站(原訂站址為現今東京地下鐵丸之內線「新大塚車站」附近),再延伸至巢鴨。不過,由於池袋車站開幕日期已定,於是便稍微變更路線,向北擴展出去,最終大塚站的工地便移往原訂計畫偏北的地方,亦即現在的位置。
圖中的綠線為一開始規劃的山手線示意圖。離開目白來到池袋站南方,有一個向東的轉彎,通稱「驚訝轉折」,原計劃與現在的新大塚車站周邊直接連通。
「大塚」車站名稱的由來更是錯綜複雜。
這是由於車站正式營運當時,所在地町名為「北豐島郡巢鴨村大字巢鴨字宮仲」,原本規劃倘若車站位於「巢鴨站」西方,便可取名「西巢鴨站」,或者取地名的最後兩個字「宮仲站」,感覺比較合適。
雖然宮仲的地名由來不可考,但以「宮=神社」的觀念來看,很有可能是指巢鴨村守護神天祖神社(豐島區南大塚3丁目)。如今宮仲這個地名已不復存在,只有兩處仍保有其名,即山手線大塚至池袋間上方的一座小陸橋「宮仲橋」及上池袋的小型兒童公園「宮仲公園」。
那麼,「大塚」這個車站名稱從何而來呢?
「大塚」車站位於豐島區,但「真正的大塚」則位在文京區。「大塚」車站南方約700公尺處是丸之內線的「新大塚」車站,再往南邊走則是文京區大塚1至6丁目區域。這一帶有御茶水女子大學及其附屬學校、筑波大學東京校區及其附屬學校、跡見女子大學等,多所教育單位聚集於此,是名符其實的文教區。此外,護國寺與皇族的豐島岡墓地也位於此區。
大塚3丁目的東京地下鐵丸之內線茗荷谷車站附近,有一座名為「『大塚』地名發源地」的紀念碑,設立於1971(昭和46)年,地點位在帝國女子專門學校(現相模女子大學)的舊址上。碑文由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暨中國哲學研究家宇野哲人(歿)所撰寫。關於碑文詳細內容會在後面進一步說明。
具體來龍去脈雖不清楚,但最後的決定就是將山手線這個離原訂計畫有些距離的車站,取名為「大塚」。
現在,山手線大塚車站北邊的町名是「豐島區北大塚」、南邊是「豐島區南大塚」。這兩塊區域包夾了車站,從地理位置來看,這個站名清楚且合理,不過,因「豐島區南大塚」與「文京區大塚」的北邊相鄰接,讓情況顯得有些複雜。
地圖研究家的今尾惠介表示,豐島區北大塚和南大塚的地名是在1969(昭和44)年所命名。當時,儘管文京區已有大塚町這個地名,仍然決定以此命名,今尾指出「(區公所的)負責人之間可能缺乏資訊交流,這是一次拙劣地名政策的典型範例」,語氣十分嚴厲(《站名學入門》中公新書)。
實際上,每次在討論東京地名冷知識時,一定都會有大塚的份。
《南總里見八犬傳》登場人物的故鄉
《新編武藏風土記稿》中曾記載大塚這個地名。內容提到,1697(元祿10)年,由巢鴨、雜司谷、小石川等村落劃出部分土地,作為護國寺的領地,「大塚村」就此誕生。
另外,文化年間(1804至1818年)曲亭馬琴所著之《南總里見八犬傳》中,八犬士之一的犬塚信乃角色設定出生於「武藏國(關東)大塚之里」,由此可見大塚在江戶時代後期已是廣為人知的地名。

八犬士之一的犬塚信乃。此幅錦繪作品名為《木曾六十九驛 垂井金蓮寺 犬塚信乃》(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從字面上看來,「大塚」的意思是指「巨大土堆」,但也有「古墳」、「櫓」的意涵。另一種說法認為可能是指「一里塚(標示里程的土塚)」,不過至今真相依然未明。
「古墳說」
先前提到「『大塚』地名發源地」紀念碑上刻有碑文。當時,在發源地有一個被樹木包圍的小祠(指未有神職人員常駐的小神社),有人說它是史前時代的古墳,而且是個巨大的土堆,因而簡稱為「大塚」並流傳下來。
「櫓說」
第二種說法與室町時代後期的武將太田道灌(1432~1486年)有關,道灌為了備戰而建造七座物見櫓(瞭望塔),其中一個位於大塚一帶(參考《江戶圖說》)。道灌是德川家康進入江戶之前,為江戶城奠定基礎的重要人物。
「一里塚說」
第三種說法,源自於江戶時代大名宅邸的土地上,曾設置為了便利往來旅人的一里塚(標示里程的土塚)。當時大塚附近的雞聲之窪(現今的駒込)有古河藩(茨城縣)土井家,小日向有生實藩(千葉縣)森川家,這一帶是將軍賜予他們的領地。傳聞一里塚就設在其中一家的領土,甚至可能兩家都有(參考《南向茶話》及《御府內備考》),但詳細情形已不可考。此外,也有其他說法認為一里塚位於御三家的水戶藩邸境內(參考《江戶名所圖會》)。
儘管沒有確切的證據,但筆者傾向支持「古墳說」,因為「塚」即「墳墓」之意。事實上,在埼玉縣秩父郡、大阪府豐中市、岡山縣倉敷市等地,都有名為「大塚」的古墳。那麼,東京這裡擁有古代權勢者的古墳「大塚」,也就不足為奇了。
順道一提,位於文京區大塚的御茶水女子大學,1932(昭和7)年自御茶水搬遷至大塚一帶,當時的校名為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1949(昭和24)年學校改名,但未採用所在地之名改為「大塚女子大學」,而是採用創校地的「御茶水」作為新校名。據聞是因「塚」帶有「墳墓」之意,學校相關人員不贊同其作為校名(《東京周邊地區的地形與車站名稱的秘密》內田宗治,實業之日本社)。
留存在「三業地」的社會企業家紀念碑
緊接著介紹JR山手線大塚車站周邊顯為人知的景點。
突然提這點可能會讓讀者難以置信,不過戰前的大塚車站周邊確實比池袋更為繁華。1911(明治44)年,王子電氣軌道(王子電車)的路面電車停靠站設置在大塚車站隔壁,交通便利性大幅提升,帶動周邊迅速發展成爲熱鬧繁華的夜生活商圈。
目前山手線的車站中僅有大塚車站與路面電車連接,停靠站名為現今都電荒川線(暱稱為「東京櫻花路面電車」)「大塚駅前」。

JR高架鐵路下方的都電荒川線「大塚駅前」(PIXTA)
大塚的繁華商圈過去被稱為「三業地」。「三業」指的是三種職業「料理屋」、「待合茶屋」、「藝者屋」,三者構成了風花雪月的熱鬧夜生活商圈。現在,從大塚車站南口出來往東走,有一條「大塚三業通」,雖然如今僅存零星的壽司店和割烹料理等餐廳維持經營,仍可從中感受當初夜生活的氣息。
這條路上有一個南大塚一丁目兒童公園,內有一座小小的紀念碑,那是「丸山千代彰顯碑」。
丸山千代是一位跨越大正至昭和年代的社會企業家,終其一生致力於托兒所管理和聾啞教育。1913(大正2)年,她於小石川設立托兒所,並擔任園長。1928(昭和3)年,托兒所改名為「西窗學園」,並搬遷至三業地。距離之後設立的南大塚一丁目兒童公園僅100公尺。
兒童公園的紀念碑上刻著,「丸山千代老師,如母親般照顧著這條街上眾多孩童」。
由此可推測,當時在三業地工作的女性們,都曾將她們的孩子送交托兒所照顧。
另一方面,從車站出來往西走,會看到一座山手線陸橋「空蟬橋」。根據當地長者口述流傳下來的「宮仲界隈民間故事」(收錄於《巢鴨往事第三集》巢鴨歷史愛好會編纂)提到,空蟬指的是蟬蛻,亦即蟬羽化時蛻下的殼。

空蟬橋是架設在山手線上方的陸橋,連接北大塚和南大塚(PIXTA)
當時這裡是一片視野遼闊的原野,甚至可以看見遠方的富士山和筑波山,據說吸引了許多詩人及畫家紛湧而至,或許是他們為附著在赤松樹上的蟬蛻起了個雅緻的稱號「空蟬」吧。
赤松樹位於距離空蟬橋200公尺的「出世稻荷神社」內,民間也流傳著另一個說法,指明治天皇曾經過此處,看到蟬蛻便將之命名為「空蟬」,不過,這裡實在不像是天皇出巡會路經之地,換句話說,無法確認此民間說法的真實性。
明治天皇的確詠過一首和歌「空蟬所在 代代木里 靜謐如此 猶非都城」。這首歌是明治天皇讚嘆舊井伊家的代代木庭園那仿若遠離塵囂的幽靜,不過由於這塊地位於現在的明治神宮境內,和歌中的「空蟬」可能與大塚的空蟬橋有所混淆。
空蟬充滿虛無意境的名字相當吸引人,抓住人心。這個鮮為人知的私房景點,值得介紹給大家。
【關於大塚車站】
- 正式營運:西元1903(明治36)年4月1日
- 每日平均乘客數:4萬8509人(在30個車站中排名第24位/2022年度JR東日本調查)
- 轉乘路線:都電荒川線(暱稱「東京櫻花路面電車」)
【參考文獻】
- 《站名學入門》今尾惠介,中公新書出版
- 《關於日本鐵道池袋車站設置經緯之考察》 伊藤暢直/《生活與文化:豐島區立鄉土資料館研究紀要》
- 《巢鴨往事第三集》巢鴨歷史愛好會編纂
- 《東京地名由來辭典》竹內誠編,東京堂出版
- 《東京・江戶地名由來探訪》谷川彰英,KKbestsellers
標題圖片:1967(昭和42)年的大塚車站南口。左方可見山手線的鐵軌,左下角即為當時的大塚車站南口。山手線中難得的木造建築,不過已於2009(平成21)年拆除。(參考《甦醒的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