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手線「站名」故事

新宿(JY17):以「新的宿場町」命名的巨大交通樞紐

歷史 觀光旅遊 社會 文化 生活

小林明 [作者簡介]

山手線自1909(明治42)年正式命名以來,一直是東京交通鐵路網中的重要樞紐,並有「首都大動脈」之美譽,目前全線共有30個車站。回溯每個車站站名的由來,會發現皆蘊藏著鮮為人知的歷史寶藏。第七回要介紹擁有世界第一乘客數並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的新宿車站。標題中的JY17是JR東日本線的車站編號。

比澀谷更晚開發的區域

新宿車站自1885(明治18)年3月1日起正式營運。當時隸屬於日本鐵道品川線,為連接品川至赤羽間的車站之一。此路線便是山手線的前身。

開通當時的西新宿和歌舞伎町一帶為「角筈村」,在1888(明治21)年實施町村制度後,該區便更名為「南豐島郡淀橋町大字角筈字渡邊」。

在正式營運39年後的1920(大正9)年,進行了第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當時人口為4萬人,在全國「町」中排名66位。與新宿車站同一天啟用的澀谷站周邊之「澀谷町」人口則為8萬1000人(同前述普查),為全國首位。與澀谷相比,新宿的開發晚了一些。

然而,自1889(明治22)年甲武鐵道(現中央線的一部份)正式開通後,1916(大正5)年京王線、1927(昭和2)年小田急線也相繼完工正式營運,新宿這個巨大的交通樞紐逐漸成形。1952(昭和27)年西武新宿線的高田馬場至新宿區間也開通,促進了新宿的發展。

這一波改變也帶來新浪潮,1920(大正9)年電影院武藏野館進駐新宿區,許多電影院和劇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進入昭和時代後,三越新宿MARKET和伊勢丹吳服店等百貨公司也紛紛進駐。

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襲將新宿一帶化為一片焦土,但戰後仍有人提出興建歌舞伎劇場的計劃。雖然最後計劃因缺乏資金而告終,不過取而代之建立了演歌的殿堂——新宿KOMA劇場。儘管一開始的計劃無法如願以償,但「歌舞伎町」這個名字卻保留了下來。除了新宿KOMA劇場外,還有許多電影院和舞廳也相繼開設,使「歌舞伎町」發展成大型商業娛樂區,迄今仍擁有極大魅力,吸引人們前往朝聖。

1958(昭和33)年左右的新宿車站西口。右邊為淀橋淨水場的大型儲水池(《甦醒的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
1958(昭和33)年左右的新宿車站西口。右邊為淀橋淨水場的大型儲水池(《甦醒的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

下一頁: 內藤新宿和四谷大木戶

關鍵詞

鐵路 東京 江戶 鐵道 新宿 山手線

小林明KOBAYASHI Akira簡介與署名文章

1964年出生於東京都。曾任Swing Journal社、KK Bestsellers等出版社編輯,2011年起自立門戶。現為編輯工作室「Diranadachi」的法人代表,負責旅行歷史相關雜誌和書冊的編輯,也撰寫文章。主要負責的刊物有廣濟堂Best Mook系列(廣濟堂出版)、Sarai Mook《Sarai的江戶》(小學館)、《歷史人》(KK Bestsellers)、《歷史道》(朝日新聞出版)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