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手線「站名」故事

池袋(JY13):車站名稱源自於大都會飯店附近,曾為農田灌溉用水的「丸池」

社會 生活 歷史 觀光旅遊

山手線自1909(明治42)年正式命名以來,一直是東京交通鐵路網中的重要樞紐,並有「首都大動脈」之美譽,目前全線共有30個車站。回溯每個車站站名的由來,會發現皆蘊藏著鮮為人知的歷史寶藏。第6回介紹「池袋」,一個隨著車站的興建,一躍而成為東京數一數二商業中心的農村蛻變故事。標題中的JY13是JR東日本線的車站編號。

鐵路開通帶動了城鎮發展

池袋車站自西元1906(明治39)年4月1日起開始營運,由當時日本鐵道公司完成了田端至池袋間的路段,大塚站和巢鴨站也於同日正式啟用。

截至前一年11月止,共有11個車站正式營運,分別為新橋、品川、大崎、目黑、惠比壽、澀谷、新宿、目白、田端、上野、秋葉原。隨著池袋、大塚、巢鴨站的誕生,山手線的環狀線拼圖完成。順道一提,正式將之命名為「山手線」是前一年的11月20日。

另一方面,池袋車站也成為往赤羽站(1885年=明治18年正式營運)方向的交匯站。在此之前,往橫濱方向的列車,品川車站是唯一的交匯站。

最初,原本預定以目白站為交匯站,但由於當地居民反對,因而選擇了池袋車站。正式營運初期,每日平均乘客數甚至不到100人(出處:《東京地理地名事典:探索地圖上不為人知的東京歷史》淺井健爾)。

車站附近的池袋村,自江戶時代起便是農村聚落。從農業環境技術研究中心的公開資料庫「歷史農業環境檢索系統」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明治初期地圖,放眼望去幾乎都是農田。1872(明治5)年,該區的人口普查記錄為205戶、居民1161人。主要種植茄子、大頭菜、牛蒡、紅蘿蔔等作物,供應給東京都的居民(出處:《從車站名認識江戶・東京歷史》大石學)。

明治初期的池袋村。小方框為民宅,周圍標記的文字「畑」係指「農田」。(出處:農業環境技術研究中心「歷史農業環境檢索系統」)
明治初期的池袋村。小方框為民宅,周圍標記的文字「畑」係指「農田」。(出處:農業環境技術研究中心「歷史農業環境檢索系統」)

後來,隨著車站的啟用,逐漸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東武東上線(1914年=大正3年)和武藏野鐵道(現西武池袋線,1915年=大正4年)兩家私鐵公司也跟隨日本鐵道公司腳步,以池袋為起點陸續通車,附近商家亦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學校建設也相繼跟進。創立於1874(明治7)年的立教大學,是一所以教授聖經故事和英語學習為宗旨的私塾,原校址位於築地居留地(現中央區明石町)附近,學校為了尋找更大的校園空間,遂於池袋購地,並於1918(大正7)年完成搬遷。過去曾於池袋設立學校的有:1901(明治34)年設立的真宗大學(現京都大谷大學)、1909(明治42)年設立的東京府豐島師範學校(現東京學藝大學)、1912(明治45)年設立的成蹊實務學校(現成蹊學園)等,這些學校都曾設立於池袋,後搬遷至其他地方。

關東大地震(1923年=大正12年)發生後,有許多居民從重災區的市中心移居至池袋,促進了當地的住宅開發。為了順利進行災後重建,昭和初期也開始整修道路,如環狀線5號,即現今的明治通。

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襲將附近土地皆燒成焦土、滿目瘡痍,但此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重建的速度也快人一步。西武、東武、三越這三家百貨公司重新整修、以及東西口站前廣場的重建工程順利進行,讓池袋逐漸恢復大型繁華商圈的風貌。這一連串的發展主要歸功於山手線池袋車站的誕生。

1953(昭和28)年,進行都市規劃的池袋車站前。圖片由東京都提供
1953(昭和28)年,進行都市規劃的池袋車站前。圖片由東京都提供

下一頁: 池袋西口曾有一個大水池

關鍵詞

鐵路 東京 江戶 鐵道 池袋 山手線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