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藉「征夷大將軍」之權威以瓦解豐臣體制

歷史 文化 政治外交

小林明 [作者簡介]

1600(慶長5)年9月15日,關原之戰落幕後,德川家康受天皇降旨,獲封征夷大將軍之職,從此成為名符其實的武家之首。此事發生於1603(慶長8)年2月12日。關原之役後的兩年半之間,家康為了登上將軍寶座而四處奔走。家康獲封的征夷大將軍一職究竟為何?又為何如此渴望該職?

諸大名之領地實為家康所賜

關原之戰獲勝後,家康迅速著手進行戰後處理,主要為以下3點。

① 以論功行賞的名義,調整諸大名之領國

針對在關原戰役裡參與西軍的大名,沒收或減封其領地,轉而分配給在東軍與家康並肩作戰且獲戰功者。

② 礦山之直轄化

將佐渡相川金山(佐渡)、黑川金山(甲斐)、石見銀山(石見)及生野銀山(但馬)納入手中,並融入德川家的財政體系。這些礦山的權益原屬豐臣秀吉家所有。

秀吉時代直屬於豐臣家的礦山(藍網底轉移為德川家所有)

佐渡相川金山 佐渡
久慈金山 常陸
黑川金山 甲斐
井川金山 駿河
茂住金山 飛驒
北袋銀山 越前
多田銀山 播磨
生野銀山 但馬
中瀨金山 播磨・但馬
石見銀山 石見

③ 掌控京都

設立京都所司代以維持治安,同時監視天皇、朝廷與西國(西日本)的大名。其中最為警戒之處,便是豐臣的根據地──大坂(譯註:大阪之舊名)。

無論何項政策,其目標皆為瓦解豐臣體制,其中特別重要的是①。變換領國,亦即所謂的「領地宛行」(りょうちあてがい),任命大名:「汝治理○○之國,石高為○○石」。此權限原屬取得天下之人的豐臣所有,以彰顯諸大名作為臣下之主從關係。

實施「領地宛行」之際,依照慣例會發放附有畫押(署名)的「宛行狀」(文書),但此時卻未出具文書,僅由家康的使者口頭傳達。

這意味著,當時家康尚未掌有發放文書之權限,僅為秀賴的「代理人」(譯註:原文為「名代」)。家康避免擅自出具文書而顯得橫徵暴斂,這可視為對於豐臣家展現出一定程度的考慮與尊重。

雖說如此,即便僅是口頭傳達,由家康傳達命令的這個事實,應該在諸大名心中留下了「領地乃拜家康所賜」之印象。

同時,此期間,豐臣秀賴自秀吉繼承日本總石高(譯註:日本幕府時代用以表示土地生產力的一種制度,其計算方式是以公定的土地預估生產量「石盛」乘以面積而得)的12%,即擁有220萬石生產力的統治範圍,遭縮減至攝津、河内、和泉三國共65萬石。其原因在於,秀賴並未參與關原之戰,毫無戰功之故。對此,豐臣家未有抵抗之跡象。

此外,家康大力疏通朝廷,將豐臣家世襲的關白職位,歸還給公家的九條家掌管。此事亦未遭到豐臣家之反抗。或許是因為秀賴之母淀殿認為這不過是秀賴成年前的暫時措施,然而家康並不認為是一時之計,而是為了瓦解豐臣體制的佈局。

其後,家康必須獲得官方認可的權威。當時的權威來自於天皇敕封之官職。而該職位便是「征夷大將軍」。

下一頁: 「將軍」乃握有開設幕府權限之人

關鍵詞

江戶幕府 豐臣秀吉 武士 戰國時代 德川幕府 德川家康 征夷大將軍

小林明KOBAYASHI Akira簡介與署名文章

1964年出生於東京都。曾任Swing Journal社、KK Bestsellers等出版社編輯,2011年起自立門戶。現為編輯工作室「Diranadachi」的法人代表,負責旅行歷史相關雜誌和書冊的編輯,也撰寫文章。主要負責的刊物有廣濟堂Best Mook系列(廣濟堂出版)、Sarai Mook《Sarai的江戶》(小學館)、《歷史人》(KK Bestsellers)、《歷史道》(朝日新聞出版)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