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校太保》到《東京卍復仇者》,混混漫畫中的「不良少年」系譜

漫畫 動漫 社會 文化 設計

日本的青少年漫畫中,有一種以不良少年為主角的「混混漫畫」,從以前開始,就很受歡迎,現在也是擁有很多忠實讀者的經典類型。但在現代社會中,被稱作「混混」、「不良少年」的年輕人已經銳減。那是一份共鳴?還是一種嚮往?現在就一同來解讀眾多名作筆下的「不良少年」的肖像與系譜吧。

從「太保」到「混混」的時代

年輕人嚮往「壞=不良少年」的心理,無論何時、何地都存在。如果是個人傾向,只會被視為「團體中的麻煩人物」。但如果形成了一個社會層,「嚮往不良少年的心理」就會變成一個大潮流,並波及各種文化層面。

舉例來說,在美國、英國推廣開來的「龐克文化」,並未止步於音樂領域。它被未曾碰過樂器的年輕人吸收後,發展出擁有獨特意識形態與時尚樣式的文化運動。

日本也在1970、80年代,形成了一個由反社會傾向的年輕人組成的大社會層,並衍生出音樂和獨特的時尚風格。當時將「不良少年」稱作「太保」,進入80年代,才固定稱作「混混」。

「混混(yankee)」這個詞原本是指美國人,尤其是北部的美國人的俗稱。為什麼到了日本,會用來指稱「不良少年」呢?關於這個語源,有很多種說法,詳情不明。筆者個人認為,可能是因為「不良少年都染金髮」→「金髮=美國人」→「就是混混嘛!」以現代的價值觀來看,金髮=美國人這樣的聯想非常有問題。但當時的日本人對國外只有很貧瘠的印象。

無論如何,「混混」這個詞,在僅次於東京的都市――大阪開始出現,後來傳到全國各地。

漫畫當然也以這種「不良少年」的世界作為題材。「不良少年」在漫畫領域中,因此形成一個很大的類別。現代則是稱作「混混漫畫」。

1980年代前半,《高校太保》(木內一裕.1983)描繪出不良少年的真實模樣,大受歡迎。主角是高中生雙人組,中間徹和加藤浩志。兩人都很會打架。

1983~2003年於《週刊Young Magazine》連載的《高校太保》。單行本一共48集,累計發行量超過4000萬本(nippon.com編輯部)
1983~2003年於《週刊Young Magazine》連載的《高校太保》。單行本一共48集,累計發行量超過4000萬本(nippon.com編輯部)

這部作品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於其寫實主義。在《高校太保》之前,也有其他描繪不良少年的作品搏得人氣。但那些作品動不動就會出現「想稱霸日本」這樣格局龐大的情節。

但本作在不良少年的生活風格和服裝上,卻是非常逼真。梳成拉風的飛機頭。把制服衣襬變得極端地長,或是反過來,變得極端地短。非常寬的褲管,還有弄得扁扁的書包。當時「太保」們的風俗,都真實地呈現在作品中,日常生活也描繪得非常自然。

那是一部「不良少年的日常系漫畫(雖然是不停打架的日常)」作品,全國的太保少年們都熱烈支持,覺得就是在畫他們的真實樣貌。

如是這般以「不良少年」為主題的作品,在80年代陸續出現。例如夾雜著笑料,述說少年飆車族青春的《湘南暴走族》(吉田聰.1982);標榜「單挑(一對一打架)過,就是拜把兄弟了」的《來當拜把兄弟吧》(原作/積木爆,漫畫/木村知夫.1985年),還有《我是大哥大》(西森博之.1988)、《鐵拳對鋼拳》(森田真法.1988),這些當紅作品一一登場並熱賣,成為各雜誌的招牌之作。

下一頁: 年輕人嚮往的不良少年美學

關鍵詞

漫畫 動漫 太保 不良少年 暴走族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