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日本農業

鹿兒島產「黑酒」的魅力:發揮酶的力量,釋放絕佳鮮味,激發食材潛力

飲食 財經

浮田泰幸 [作者簡介]

「UMAMI(鮮味)」已成為了全球美食文化的共通語。在鹿兒島,有一種酒集卓越鮮味與多種功效於一體,其歷史甚至可追溯至平安時代,可謂是食品中的文化遺產。本文將為讀者介紹這款料酒未被認知的諸多「魔力」,它將有望徹底改變家庭烹飪。

僅此一家生產的「瀕臨絕種危機」酒

在伊勢神宮最重要的祭祀活動「三節祭(10月的『神嘗祭』、及6月和12月的『月次祭』)」中,會使用4種酒來供奉,它們分別是:醴酒、白酒、黑酒和清酒。除了清酒之外,其它酒都是在神域內的忌火屋殿中按照古法釀造。醴酒是一種甜酒;白酒是一種將白色、渾濁、類似濁酒的酒透過竹網過濾後的酒;黑酒是透過添加木灰而製成。

由東酒造商標化的「黑酒」正是源於該供奉用的黑酒。大約在1年前,我去鹿兒島做甜不辣的採訪時,第一次知道了這種黑酒的存在。

甜不辣是鹿兒島的代表性特產,將白肉魚或青魚做成魚漿後加入鹽、糖及氨基酸類調味品,使其成型後油炸製成,許多製造商都使用了被稱為「地酒」的料酒。

為深入了解這種「地酒」,我再次前往鹿兒島。

「『地酒』是一個泛稱,而我們公司的產品名為『黑酒』」,東酒造第4代社長福元文雄先生這樣介紹道(『地酒』一詞泛指在地酒,需注意區分)。以下是福元先生的「地酒概論」。

東酒造的福元文雄先生(筆者攝影)
東酒造的福元文雄先生(筆者攝影)

目前,幾乎所有的日本酒都透過加熱處理來延長其保質期,被稱為「火持酒」製法,該製法起源於江戶時代。與此相對的,是透過使用灰汁來提高保存性能的「灰持酒」的製法,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200年前的平安時代,鹿兒島的地酒使用的便是這種傳統製法。正如文章開頭所述,灰持酒在神社儀式中必不可少,在九州地區有將其作為新年屠蘇酒飲用的習俗,雖然也有人日常飲用,但目前主要用於烹飪。

由於鹿兒島的地酒是以糙米(非釀酒米而是食用米)為原料製成,含有豐富的多種氨基酸,因此味道鮮美。此外,因為沒有進行加熱處理,酶活性未被破壞,這也是其顯著特徵。酶和酒精的共同作用能夠消除肉類和魚類的腥味,使肉質更加柔軟,可以輔助入味、提鮮。從用途上看,它與本味醂相似,但由於本味醂是將糯米和米麴浸泡在米燒酒中製成,不經過酒精發酵過程,因此不含酶和有機酸,這點兩者有所不同。

江戶時代,鹿兒島縣內也有許多酒廠釀造地酒,但隨著燒酒製造的興盛,地酒逐漸衰退。如今,除了鹿兒島外,熊本(赤酒)和島根(地傳酒)也保留著灰持酒的傳統,但這3個縣的這種酒廠加起來還不到10家。完全不進行加熱處理的只有東酒造的黑酒(據東酒造調查),可謂是「瀕臨絕種的食品」。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釀酒原料稻米供應中斷,導致生產一度中斷。1955年,東酒造的創始人東喜內先生重新恢復黑酒生產。

當時東酒造將產品命名為「高砂之峰」,它擁有一款金色網底與紅色酒杯的經典標籤。據說,這一設計至今仍為當地人所熟悉(「高砂之峰」預計不久將停止銷售)。1990年,東酒造對其進行了改良,增加了原料米的量,氨基酸值翻了一番,進而開發出面向商業用途的黑酒。

下一頁: 18種氨基酸帶來的層次豐富的UMAMI

關鍵詞

料理 鮮味 麴黴 鹿兒島 UMAMI 在地酒 黑酒

浮田泰幸UKITA Yasuyuki簡介與署名文章

記者、葡萄酒記者、畫師。在國內外廣泛開展採訪活動,為各家媒體撰稿。採訪主題主要包括葡萄酒、蒸餾酒、咖啡、飲食文化、旅行及人物。著作有《前往憧憬中的波爾多》(朝日新聞AERA Mook)等。主辦多角度介紹葡萄酒及其產地魅力的「wine & trip」活動。同時以畫師的身份開展工作。從事葡萄酒標牌畫等飲料食品相關的設計製作工作。www.yasuyukiukita.art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