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閱讀臺灣文學

臺灣LGBTQ文學——性別平等的語言與故事

文化 語言 社會性別・LGBTQ

赤松 美和子 [作者簡介]

臺灣在2019年5月,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是,可以說臺灣文學從40年前就開始為這一天做準備。為了追求性別平等而持續摸索適當的語言,透過故事向社會發聲,持續擴大言論空間。本文精選《孽子》《鱷魚手記》《下一個天亮》《向光植物》四部文學作品來介紹。

真實的女同志文學的誕生:《向光植物》

李屏瑤《向光植物》(*7)(2016年出版)在臺灣入選為2018年度「高中生喜愛書籍前十名」的女同志小說。

日文版《向光植物》由李琴峰翻譯、光文社、2022年
日文版《向光植物》由李琴峰翻譯、光文社、2022年

主角「我」進入台北的知名女中就讀後不久,對學姊小游產生好感,兩人進而交往。但是,小游之前交往過的是被父母強迫分開的前任小莫。3人考上臺灣大學後,開始邁向各自的道路,然後再度相遇。以清新平淡的筆觸描寫彼此相互吸引卻又經歷內心苦惱和動盪的青春日常,文中對臺灣社會和文學的性別平等的自豪感滿溢。

如果無法否定自我將無法寫出《鱷魚手記》以來,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真實的這般女同志文學誕生為止,臺灣社會經歷的變化及LGBTQ族群的歷史在本書中隨處可見,伴隨這些變化,書中人物表現出來的感受、情感、言行舉止也越來越進化。

順帶一提,在本書裡拒絕女同志的不是當事者本人,而是小莫的父親,而且是以考上臺灣大學或是政治大學的頂尖學府作為條件才願意妥協。由此可窺見重視學歷的臺灣社會一隅,同時LGBTQ文學與臺灣大學的特別關係也讓人興味盎然。不管如此,書中的女同志已經不用否定自己的存在,不必以自殺畫下句點。

不過,並不能全然說主角、小游、小莫三人全都迎來快樂結局。這是因為女同志的「這個世界的本質不適合我」(*8),抑或是作為三角關係無法成立的一般戀愛小說來描寫的緣故…。請讀者務必親自閱讀本書以一窺結局。

40年來,臺灣LGBTQ文學不斷地向社會傳遞這些為追求性別平等的語言和故事,到了21世紀,L(Lesbian女同志)和G(Gay男同志)族群已經獲得生存權和人權,已經不需要自殺或者是遭遇到被社會、被家庭放逐的處境。但是,本文裡沒有談到的B(Bisexual雙性戀者)、T(Transgender跨性別)、Q(Question / Queer對性向感到疑惑者等),是用什麼樣的語言和故事來獲得主體性,是如何描寫各自的「下一個天亮」,抑或還在醞釀的階段?這與今後LG文學的深化同樣令人關注。

標題照片:prathanchorruangsak / PIXTA

(*7) ^ 日文版『向日性植物』李琴峰譯、光文社、2022年。

(*8) ^ 1994年,發生北一女(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學生兩人相偕自殺的事件,兩人留下的遺書上寫著:「在社會生存的本質不適合我們」。日文版『向日性植物』李琴峰導讀、103頁。

關鍵詞

臺灣 文學 LGBT

赤松 美和子AKAMATSU Miwak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日本大妻女子大學比較文化學部教授。NPO法人日本台灣教育支援學者連線(SNET台灣)的代表理事。2008年從御茶之水女子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畢業取得博士(人文科學)。2022年獲得御茶之水女子大學賞第6屆小泉郁子賞。主要著作為赤松美和子・若松大祐編『理解台灣的72章』(暫譯,明石書店、2022年)、『台灣文學與文學營』(蔡蕙光譯,群學出版、201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