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閱讀臺灣文學

臺灣LGBTQ文學——性別平等的語言與故事

文化 語言 社會性別・LGBTQ

赤松 美和子 [作者簡介]

臺灣在2019年5月,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是,可以說臺灣文學從40年前就開始為這一天做準備。為了追求性別平等而持續摸索適當的語言,透過故事向社會發聲,持續擴大言論空間。本文精選《孽子》《鱷魚手記》《下一個天亮》《向光植物》四部文學作品來介紹。

同性戀者自我否定的90年代:《鱷魚手記》

1987年戒嚴令解除後,1990年代是轉換為民主化的激盪時代。臺灣、女性、原住民族等的權利運動十分蓬勃,誕生出形形色色的各種講述身分認同的文學。LGBTQ族群也為了追求主體的語言和故事,創造出許多文學作品,如邱妙津的女同志小說《鱷魚手記》或是紀大偉的酷兒科幻小說《膜》(*2)等,均受到知名文學獎項的肯定。80年代的LGBTQ小說總共不過13篇,至90年代,發表的作品則多達215篇(*3)

《臺灣性少數文學[1]長篇小說 邱妙津《鱷魚手記》》、作品社、2008(已絕版) 《臺灣性少數文學[2]中・短篇集紀大偉作品集《膜》》、作品社、2008(已絕版)
(左)《臺灣性少數文學[1]長篇小說 邱妙津《鱷魚手記》》、作品社、2008(已絕版);(右)《臺灣性少數文學[2]中・短篇集紀大偉作品集《膜》》、作品社、2008(已絕版)

邱妙津的小說《鱷魚手記》(1994年出版)是講述一位就讀臺灣大學的女同志拉子的故事。內容描寫身為女同志的內心衝突與絕望,也刻劃與男同志友人的情誼。拉子對於愛女人的自己感到痛苦:「我是一個會愛女人的女人。眼淚汩汩泉源,像蛋蜜塗滿臉。全世界都愛我,沒有用,自己恨自己」(*4),雖然承認是女同志,卻憎恨自己、不斷地否定自己。小說裡,有時穿插鱷魚的故事,並用詼諧手法把自己比擬作鱷魚,以不正常、異類的存在,與被歧視的孤獨同性戀者重疊。

本書裡交織著村上春樹或尚.惹內(Jean Genet,1910-1986年)等各式各樣的文化符號,像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在臺灣LGBTQ文學是如何被解讀的,也可由此窺見一端。

1995年,作者邱妙津在留學地巴黎自殺,年僅25歲。《鱷魚手記》一書不只對許多作家產生影響,「拉子」「鱷魚」在華語圈裡成為女同志的代名詞。雖然邱妙津無法看到臺灣社會的變化,但之後出現了李屏瑤《向光植物》、李琴峰《獨舞》等多數可以說是致敬作品的同志小說。

(*2) ^ 日文版『膜』由白水紀子編・翻譯。收錄在黃英哲、垂水千恵編『台湾セクシュアル・マイノリティ文学[2]中・短篇集――紀大偉作品集『膜』【全四篇】』(作品社;2008年)。

(*3) ^ 許劍橋「九○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4) ^ 日文版『鱷魚手記』由垂水千恵翻譯。收錄在『台湾セクシュアル・マイノリティ文学[1]長篇小説――邱妙津『ある鰐の手記』』(作品社;2008年)、23頁。

下一頁: 從個人走向社會:《下一個天亮》

關鍵詞

臺灣 文學 LGBT

赤松 美和子AKAMATSU Miwak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日本大妻女子大學比較文化學部教授。NPO法人日本台灣教育支援學者連線(SNET台灣)的代表理事。2008年從御茶之水女子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畢業取得博士(人文科學)。2022年獲得御茶之水女子大學賞第6屆小泉郁子賞。主要著作為赤松美和子・若松大祐編『理解台灣的72章』(暫譯,明石書店、2022年)、『台灣文學與文學營』(蔡蕙光譯,群學出版、2018年)等。

系列報導